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

中医将风湿性关节炎统属于“痹病”范畴,“痹”即闭阻不通之意。中医理论认为风、寒、湿、热、毒、劳伤、产后及七情失调均为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诱因。

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湿性关节炎发病主要内因是肝肾不足或劳累过度耗损正气,致素体正气亏虚,正气既虚外邪易入侵,复感风寒湿,气血痹阻不行,关节闭塞,或风、寒、湿、热之邪留滞筋骨关节,久之损伤肝肾阴血,筋骨失养,故见关节肿痛、僵硬、屈伸不利、活动障碍、筋挛肉卷,即为痹症。本病正虚邪实反复演化,病邪缠绵,邪毒相搏,又致病型复杂,表现变化多端,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

辩证分型

中医通常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行痹:属风气盛者;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多见于腕、肘、踝、膝等关节,屈伸不利,或伴有恶、寒、发热等表现,舌苔薄白,脉浮。

痛痹:属寒气盛者;肢节关节疼痛较剧,疼有定处痛如椎刺,得热则减,遇寒则剧,关节屈伸不利,局部有冷感,苔白,脉弦紧。

着痹:属湿气盛者;肢体关节以疼痛重着麻木为主,病有定处,甚则关节肿胀,手足笨重,活动不便,舌苔白腻,脉象濡缓。

(以上三种可合称“寒痹”,均有关节疼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迁延日久,可致肢体拘急,甚至关节肿大。由于人体素质不同,所感染风、寒、湿、热各有偏盛,因而又分为行痹、痛痹和着痹)

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甚则痛不可近,得冷则舒,活动受限并多兼有发热口渴,多汗、烦躁、舌苔黄躁,脉滑数。

诊断依据

风湿病的诊断标准是:

1.晨僵至少一小时(或=6周);2.三个或三个以上关节肿(或=6周);3.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肿(或=6周);4.对称性关节肿(或=6周);5.类风湿皮下结节;6.手X线片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骨间隙的狭窄);7.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上面七项中符合四项就可以诊断为风湿病。

治则治法

舒筋活络,活血化瘀,松解粘连。痹通药酒+刃针加中药辩证论治。

(一)刃针治疗;

(二)痹通药酒,温经散寒,扶正驱邪;

(三)经方治疗:

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加减;

痛痹: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着痹: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加减;热痹: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

临床病案

患者,张某,女,26岁。

主诉:周身疼痛怕风怕冷3年。

病史:患者于三年前趟凉水后出现周身关节疼痛、怕风、怕凉、晨僵,同时伴有头晕、头痛、手麻,当时未及时救治,后期症状逐渐加重。于一年后出现双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肿胀,活动受限。双侧腕关节僵直,腕关节屈伸及向尺侧桡侧活动明显受限,借助外力也不能屈曲及侧弯。腰椎、颈椎、胸椎僵硬,患者转头翻身,活动明显受限,阴雨天症状明显加重,医院就诊,中药针灸、艾灸等治疗无明显效果,经朋友介绍来诊。

查体:颈部胸部,腰部,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明显压痛,关节活动受限,皮肤潮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其中腕关节,踝关节,膝关节可见明显变形。

西医检查:风湿四项示: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阳性;X线检查示腕关节,踝关节关节面模糊,膝关节,颈椎腰椎可见骨质增生。

诊断:痹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寒痹)。

治疗:痹通药酒加刃针加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减。

刃针治疗点。颈部:颈夹肌穴,风池,天柱,颈百劳,肩井,巨骨,天宗,曲池,外关,上项线阳性反应点;腰部:肾俞,大肠腧,命门,腰阳关;膝关节:内外膝眼,鹤顶,血海,梁丘,阳陵泉,委中;腕关节:大陵,阳溪,阳池,太渊,神门,腕骨;阳性反应点:阿是穴。

疗效:患者治疗前三次均有症状加重情况,患者一度想放弃治疗;经我耐心讲解这属于喝药酒的正常反应,第4次来诊时患者自述颈部疼痛明显好转,可以自由旋转,头痛,手麻症状消失,其余关节僵硬感减轻。数次治疗后,浑身怕风怕冷症状明显减轻,腰部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腕部活动幅度加大,后经过三个疗程治疗后周身症状基本消失,腕关节可以正常自由活动,无明显受限。

讨论分析

风湿类风湿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患者早期误诊误治,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导致骨质后期滑膜损坏,最终形成不可逆的病变。一旦反生骨质变形或者内脏受损,都会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辽宁沈阳刘显剑医生)

仅供交流使用,患者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zqapn.com//kcyjg/141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