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年10月—年10医院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初始剂量4片/次,3次/d,若患者无明显不适可渐增加剂量,6片/次,3次/d,患者症状好转后可减量,2片/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1粒/次,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症状体征、关节功能分级和X线分级的改善程度。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的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5.44%、92.9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关节疼痛评分、关节压痛评分、关节肿胀评分、活动障碍评分均显著降低,晨僵时间明显缩短,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R、CRP、IgA、IgG、IgM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关节功能分级、X线分级有明显改善,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氯芬酸钠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调节患者免疫力,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类风湿性关节炎;晨僵时间;C反应蛋白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系统性疾病,临床表现以慢性、炎性滑膜炎为主,目前病因尚不明确,有研究指出其病发可能与遗传、感染、性激素等相关[1]。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减轻炎症反应,保护关节及肌肉功能,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情发展,逐步减轻病情。轻度类风湿性关节炎适当休息或功能锻炼即可缓解关节症状,根据患者病情可适当给予理疗、外用药或内服药进行治疗。理疗可逐步恢复关节功能,而药物治疗能快速缓解关节功能失调引发的疼痛、僵硬等病症。
柳氮磺吡啶属磺胺类抗菌药,其作为偶氮化合物具有抗炎、调节免疫力、抗叶酸代谢作用,在风湿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2]。双氯芬酸钠属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镇痛、解热、抗炎等功效,多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神经痛的治疗[3]。这两种药物均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临床药物。但单一用药仅能在一方面发挥功效,如柳氮磺吡啶调节免疫力、抗炎,但镇痛效果略差。双氯芬酸镇痛、抗炎效果显著,但免疫力调节作用略差。基于此,为进一步提升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医院近年来结合该病病因及临床表现,采用双氯芬酸钠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在调节免疫力、抗炎、镇痛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年10月—年10医院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分类标准[4],且治疗前均未使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柳氮磺胺吡啶等药物,并排除严重心脑、肝肾等脏器损伤、意识障碍、药物过敏、精神病等患者。例患者中,男15例,女99例;年龄30~69岁,平均年龄(48.5±9.3)岁;病程1.8~2.7年,平均病程(3.7±1.1)年。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药物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由南京长澳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50mg/粒,产品批号;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由上海福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25g/片,产品批号。
1.3分组和治疗方法根据就诊单双号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7例。其中对照组男性7例,女性50例;年龄30~68岁,平均年龄为(47.5±9.2)岁;病程1.8~2.5年,平均病程为(3.6±0.8)年。治疗组男性8例,女性49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为(48.2±9.1)岁;病程1.9~2.7年,平均病程为(3.8±0.9)年。两组性别组成、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符合对照研究指标,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初始剂量4片/次,3次/d,若患者无明显不适可增加剂量,6片/次,3次/d,患者症状好转后可减量,2片/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1粒/次,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
1.4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根据文献[7]拟定疗效评价标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超过75%,实验室检查血沉及C反应蛋白(CRP)接近正常或正常;进步:临床症状、体征改善超过50%~75%,实验室检查血沉及CRP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30%~50%,实验室检查血沉及CRP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改善<30%,实验室检查血沉及CRP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进步+有效)/总例数
1.5观察指标1.5.1临床症状体征观察及评价
包括关节疼痛评分、关节压痛评分、关节肿胀评分、活动障碍评分、晨僵时间。
1.5.2实验室检查
血沉(ESR)、CRP、免疫球蛋白包括IgA、IgG、IgM,其中ESR采用魏氏法测定,CRP采用酶联吸附法测定,免疫球蛋白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均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静脉血液5mL检测。
1.5.3关节功能分级
根据文献[5]拟定,Ⅰ级:日常活动正常,不受限;Ⅱ级:中等强度关节活动受限,但能满足日常生活需;Ⅲ级:活动明显受限,需旁人照顾且大多职业无法从事;Ⅳ级:活动能力丧失,只能卧床或依靠轮椅。
1.5.4X线分期:
根据文献[6]拟定,Ⅰ级:X线片能清晰可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影,关节端骨质疏松;Ⅱ级: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因软骨破坏而变得狭窄;Ⅲ级:X线片显示关节面出现虫凿样破坏性改变;Ⅳ级:X线片显示关节半脱位和关节破坏后的纤维性和骨性强直。
1.6不良反应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无头痛、腹痛、便秘、腹泻、胃烧灼感、恶心、消化不良等胃肠道反应,过敏性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
1.7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显效3例,进步20例,有效20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5.44%;治疗组显效8例,进步29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9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关节疼痛评分、关节压痛评分、关节肿胀评分、活动障碍评分均显著降低,晨僵时间明显缩短,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2.3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治疗后,两组ESR、CRP、IgA、IgG、IgM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2.4两组关节功能分级和X线分级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关节功能分级和X线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关节功能分级、X线分级有明显改善,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2.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期间两组均无头痛、腹痛、便秘、腹泻、胃烧灼感、恶心、消化不良等胃肠道反应,过敏性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非特异性炎症,是机体结缔组织渗出而致的慢性炎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肿痛,且反复无常,后期易导致关节软骨受损,纤维强直,最终畸形致残,通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及X线片即可诊断[8]。该病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减轻关节炎症反应,改善机体免疫力,抑制病情进展,避免骨质损伤,尽可能保护机体关节及肌肉的功能。柳氮磺吡啶属磺胺类抗菌药,其在远端小肠、结肠及肠内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杨酸进而发挥药效,从抗炎、调节免疫力、抗叶酸代谢3个方面发挥抗风湿作用,能显著减少类风湿患者的关节液及外周血TNF-α、IL-1、IL-17、IL-6等多种促炎性因子产生[9],还可通过抑制RANKL途径减少破骨细胞的活化,减少关节骨质的破坏[10]。柳氮磺吡啶还可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趋化和增殖,减少新生血管生成[11]。滑膜血管翳生成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进展特点,因此,欧洲抗风湿联盟和ACR均将柳氮磺吡啶作为主要的抗风湿药物。双氯芬酸是临床常用的强效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症介质的产生,临床研究证实其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免疫性疾病中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12]。
本研究中,治疗组关节疼痛评分、关节压痛评分、关节肿胀评分、晨僵时间、活动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关节功能分级、X线分级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治疗组总有效率92.98%明显高于对照组75.44%,这些结果表明,双氯芬酸钠联合柳氮磺吡啶能显著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临床疗效显著。单一柳氮磺胺吡啶治疗虽然能显著抵抗患者体内的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力,但疼痛程度改善情况较差,长期疼痛情况下,患者机体承受力降低,进而使得柳氮磺吡啶药效发挥受阻。而研究结果中两组实验室指标显示,两组患者ESR、CRP、IgA、IgG、IgM值虽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但治疗组各指标值降低更为显著。进一步证实了双氯芬酸钠联合柳氮磺吡啶的疗效。综上所述,双氯芬酸钠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调节患者免疫力,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1]李颖,汪悦,覃仕化.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7):60-63.[2]张俊霞.柳氮磺胺吡啶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6):-.[3]周文煜,陈文莉,黄安斌,等.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4(16):63-64.
[4]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治指南(草案)[J].中华风湿病杂志,,7(4):-.[5]杨涛,陈小红,应军,等.新的RA分类标准中实验室指标对RA早期诊断的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34(18):-,.[6]白人驹.医学影像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7]肖征宇.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评价[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1):.[8]曹宁,王晓东,李林.手及腕部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表现[J].中国现代医生,,50(34):68-69.[9]DanningCL,BoumpasDT.Commonlyuseddiseasemodifyingantirheumaticdrugsinthetreatmentofinflammatoryarthritis:anupdateonmechanismsofaction[J].ClinExpRheumatol,,16(5):-.[10]LeeCK,LeeEY,ChungSM,etal.Effectsofdiseasemodifyingantirheumaticdrugsandantiinflammatorycytokinesonhumanosteoclastogenesisthroughinteractionwith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factorkappaB,osteoprolegerin,andreceptoractivatorofnuclearfactorkappaBligand[J].ArthritisRheum,,50(12):l-.[11]左雅敏.益赛普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13):-.[12]SetoguchiN,TakamuraN,FujitaK,etal.Adiclofenacsuppository-nabumetone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zqapn.com//kcywh/11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