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初诊,还是在治疗过程中,遇到新的治疗方案,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非常常见的事情。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方案大多采取联合用药的策略,每一个治疗方案,因为药物组合的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就拿两把刷子”的臆想,是一种误解,类风湿关节炎不是一个对着药物说明书就可以治好的疾病,症状减轻也不是评价疗效的唯一标准。
身为患者,应该对治疗方案有基本的了解,对于免疫抑制剂、激素、生物制剂、非甾体抗炎药物等这些常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西药,我们应该做到心里有数,以便更科学、有信心、安全地治疗疾病。对治疗的信心和治疗的安全性,会让我们减轻心理压力,缓解焦虑、紧张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
中成药、钙片、维生素类保健品等,规范应用时也对我们的健康有帮助,此处不过多阐述。
_一、把握药物的起效时间问题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中,免疫抑制剂属于慢作用药物,也是方案中的基础药物,大部分治疗方案中都有它们的存在。它们的共同点是起效慢,不同药物、不同剂量、不同患者,药物的起效时间差异其实很大,有的1个月内起效,有的3个月内起效,有的可能要6个月内起效。因此,一个以免疫抑制剂为基础用药的治疗方案,评价药物疗效以及调整用药,一般得半年以后。
如果病情不严重,治疗方案中只是免疫抑制剂类药物,或者患者对药物不是很敏感,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不能盲目追求短时间有明显效果,不要因为看不到自己期待的效果而换医生、换治疗方案。时间的积累,是免疫抑制剂类药物起效的基础。
当然,在治疗急性类风湿关节炎发作时,很少单独应用起效慢的免疫抑制剂,会联合非甾体抗炎药、激素、生物制剂等。它们的起效时间更快,但不同药物之间还是有明显的差异。
激素一般起效都快,个体间差异不大,其效果与剂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应用激素时应有明确的适应证,不要随便使用。因为使用激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一般是使用容易减撤难。激素应当起到桥梁作用,不长期使用,在免疫抑制剂起效以后,可以采取减停措施。
当方案中含有激素时,患者一定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去做,不要盲目排斥使用激素,也不要盲目依赖激素,因为其价格便宜、疗效好而延长使用时间。在治疗期间,也不要因为效果好、症状消除,或者担心副作用,而自行采取减药、停药措施。
生物制剂对于适合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起效也很快;但对于不适合的患者,效果不明显。生物制剂是否适合自己,一般一个月的时间,大致可以给出判断。使用生物制剂前期,注意观察是否适合自己,不要因为价格优惠等问题,自己“囤药”。
JAK抑制剂在治疗机制和疗效方面,近似于生物制剂,不过因为它是口服剂型,在起效时间方面,在有的患者中会慢一些。
非甾体抗炎药物能有效止痛和消肿,同时也比较安全、价格合理,容易减停,比较常用。一般2周内起效,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以考虑做调整。不过一个治疗方案中不宜同时使用两种药物,可能会增加副作用。常见的一些非处方复方感冒药物中往往含有非甾体抗炎药物,这个时候需要注意。提醒我们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需要治疗感冒时,不要自行随意用药,医院咨询医生。
二、把握药物副作用监测和复诊时间
要求药物没有副作用风险是不可能的;因为存在副作用风险而排斥药物治疗,是错误的、不可取的。防范副作用最好、有效的方法是做好副作用监测,在监测正常的时候,放心治疗。常规的监测手段是检测生化指标,如果必要,医生也会要求做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安全用药是规范治疗中的一个重点问题,专科医生在治疗中都会注意,患者无需额外担心。
在使用一个新治疗方案的时候,至少在用药的头三个月应密切注意药物副作用监测,及时复诊。服用药物后,如果有任何方面的明显不适,需及时和医生取得联系;如果没有明显不适,则定期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一般一个月做一次。第一个月复诊时,也可以检查一下血沉、C反应蛋白,评判一下生物制剂、激素等药物的疗效情况。
首次次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正常,在第二个月、第三个月还需要分别复查,不要图省事而不做。对比三次检测结果,可以判断药物的肝肾等常见副作用如何,是否适合长期使用。在检查中出现某些指标异常,也不要担心,医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干预,有时候指标异常是暂时的,随着身体对药物的适应性增加,那些指标会好转、恢复正常。副作用表现明显的,医生会更换药物,检查指标一般会恢复正常。一般而言,规范治疗过程中发现的副作用经过医生处理后,绝大多数都是可逆、可恢复正常的,这是安全用药的基础。
三、起效的症状表现及检查指标表现
治疗方案有效,症状改善是主观、直接感受到的表现。疼痛减轻、肿胀减轻、关节活动灵活、身体轻松等,都意味着治疗有效。因为治疗有效果,患者的心情也会轻松明朗起来。
症状改善经常伴随炎症指标的好转,血沉、C反应蛋白可以出现下降,它们是疗效的评价指标。类风湿因子、CCP等免疫学指标和症状改善关系不明显,在免疫抑制剂没有起效之前,一般不会有改变,甚至有时还可能出现治疗前期短时间内增高的情况,这是正常的。免疫学指标检查时间间隔比较长,不需要每次复诊都检查。
免疫抑制剂起效以后,免疫学指标可以出现降低,特别是类风湿因子降低的可能性更大。早期患者、初次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免疫学指标降低的可能性更高。因此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西医规范治疗,更重要。
类风湿关节炎病情被控制、稳定以后,血沉、C反应蛋白会恢复正常。若是以低活动度为要求,血沉数值可略高于正常值,C反应蛋白一般正常。免疫学指标能否降低或者恢复正常,以及降低的程度,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部分患者,免疫学指标下降不明显,特别是CCP。如果通过有效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免疫学指标下降不太大或者没有下降,也不要执着于指标表现,炎症指标正常,也可以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关节变形。
四、理想的治疗方案可能是多次探索的结果
一个新的治疗方案效果如何,需要在治疗过程中判断。一个有效、安全、可以长期使用的治疗方案,常常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能够确定下来。因此,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时,听从医生安排、按时复诊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因为患者自己在治疗中不认真、使用治疗药物随心所欲、随便更换医生等行为,增加了疾病的治疗难度。
不该更换药物的时候更换药物,不只是废掉了一个可能很不错的治疗方案,还可能会改变身体对于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治疗效果;可能会增加药物副作用的风险;最重要的一点是可能推迟治疗效果出现的时间,使得病情持续时间延长,造成的损害增加。
在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发展期,治疗是在与时间赛跑,治疗效果出现越早,类风湿关节炎对于关节等的损害越轻,对以后的影响越小。有些患者一两年内使用遍了所有的治疗药物,不一定真的是疾病太难控制,而是缺少耐心、治疗行为不当,在治疗中还没有等到药物起效,就换下了它们。这样的教训,一定要记住!
作者:王艳红
来源:莎如茵空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