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大概是生物史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古生物学家曾在恐龙的化石中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存在的蛛丝马迹。而在美国田纳西州出土的印第安人骨骸则显示,早在公元前45世纪,就已经有人类成为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类风湿性关节炎会让患者承受巨大的疼痛,还会让关节僵硬变形,因此对社会有不小的影响。

流动无状,来去无踪

在现代科学产生之前,人类对疾病的解释来自感官和本能的直觉。因为不同地区的人类仍属同一物种,神经功能和认知能力相仿,足以抵消文化和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所以不同地区的传统医学在对疾病的解释上也有惊人的相似性。

英语里,风湿病(rheumatism)来自希腊语词根“rheuma”,意为流动(或运动),尤其是指在身体的不同部位间流动。一般认为,借用运动来描述疼痛的是古希腊著名医学家盖伦,他首先使用了风湿这个词。盖伦继承了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这四种体液如果失去平衡,就会造成疾病(这种说法完全可以在中医理论中找到对照)。此后的医生认为,体液在身体中流动,并在关节中过度积累,就会导致疼痛。

与之类似,中医同样注意到了关节疼痛来去无踪,转移迅速的特点,并用常见的自然现象“风”来形容它。《素问?风论》描述:“风者,善行而数变”。在中医的描述中,有大量的疼痛被称为“风”,比如痛风和头风。而盖伦理论中流动的液体也可以在中医中找到对应,也就是象征水分的“湿”。《黄帝内经》和成书于西汉早期的《神农本草经》都分别提到了“风”和“湿”,不过作为两个不同的病因。直到东汉末年的《金匮要略》里,作者张仲景才把关节痛和发热等症状统称为“风湿”。

传统医学理论的论证往往混杂了因果,形成循环论证。比如,这些理论会根据症状的表现将某种自然元素或自然现象附会在一起,并将之作为病因。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和中国的传统医学都把湿度和气温作为风湿病的起因。而现代医学中,风湿病涵盖了一大类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其中之一。

来自自身的攻击

因为可的松的效果非常惊人,所以医生开始大量给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开出这种处方。不过,可的松的副作用也很快显现。上世纪50年代,陆续有生物学家发现,在使用了可的松后,实验室动物的抵抗力会减弱。服用可的松的豚鼠如果得了肺结核,病灶会更多,也会更分散。甚至还有些本来不会被肺结核感染的动物在可的松的作用下患病。这表明,可的松可能会压制免疫反应,而类风湿性关节炎也有可能和过于活跃的免疫系统有关。

当时,人们已经知道了一些免疫系统攻击自身导致的疾病,比如红斑狼疮。因此,陆续开始有人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否有类似的病因。年,两位科学家分别提取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和健康人的血清,然后把这些血清和一些人类的黏膜细胞混起来。如果血清中的人体抗体在攻击这些细胞,就会紧紧地结合在细胞中的蛋白质上,并在特殊的处理下发出荧光。如果抗体没有和细胞发生反应,就会在实验过程中被洗掉。

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健康的血清都没有让细胞发光。不过,大约一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血清让细胞发出了强烈的荧光。荧光绕着细胞核,形成了一个光环,就像土星周围的星环。这说明,在相当一部分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体内,免疫系统可以产生抗体,攻击自身的细胞。

此后,又有科学家用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大鼠做实验,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不过直到上世纪90年代,科学界才确认了这种被自己的免疫系统攻击的蛋白质。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蛋白质其实和出生时的样子不同,它们的一些原子被删除了。别小看这几个原子,它让蛋白质的电荷发生了变化,在额外的电力的作用下,整个蛋白质会发生改变,甚至还会散架,并且有可能和其他蛋白发生异常的反应,由正常的身体成分变成了需要被身体清除的目标。

在正常人体内,这一过程只有在身体需要杀死那些必须要杀死的细胞(比如被感染的细胞或癌症细胞)时才会发生,也不会过度激活免疫系统。但是,一些基因变化却会让整套系统失控。生物学家通过各种办法找到了一系列有可能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因变异。它们有的可以删除更多蛋白质的原子;有的可以让免疫细胞更有效地接触到这些蛋白,产生免疫反应;有的则可以加强抗体的生产线,让免疫系统对自身的攻击变得更加强烈。当一个人携带了这些基因变异后,就很有可能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

所以,总体来说,遗传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大病因。研究发现,遗传组成几乎完全一样的同卵双胞胎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致性是15%到30%,而遗传组成并不相同的异卵双胞胎的一致性只有5%。此外,还有研究发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中,遗传因素大约占到了一半。除遗传外,吸烟是最重要的致病因素。

虽然没有证据表明温度和湿度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但人们总会产生低温和潮湿会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感觉。这很可能是因为低温和高湿会加重关节炎的症状。日本的科研人员研究了京都大学附属医学院关节炎研究中心的名患者,发现低气压会让病人的肿胀和疼痛感更加严重。因为低压经常在阴雨气候中出现,所以这项研究符合人们普遍的感觉。“我的关节能预测天气”从此有了科学依据。

为什么低气压会让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更严重?有几种可能的解释。外部气压可以在皮肤上形成压力,“摁住”肿胀的关节。气压降低往往意味着肿胀会变得更严重,并让神经感受的疼痛更强烈。而且,关节膨大以后,会有更多的免疫细胞涌进来,释放炎症分子。还有一些研究发现控制关节疼痛的神经在低气压下会变得更加活跃。不过这并不代表低压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甚至不意味低压让类风湿性关节炎恶化。还有一些医生认为,温度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并间接影响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冬天,人们的活动会减少,还经常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久坐后的关节会变得更加僵硬,有时候疼痛感也会更强。

所以,和外部环境相比,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罪魁祸首还是身体自己。可能出乎古代那些融会贯通的医学哲学大师们的预料,无论风还是湿,对人体的影响都抵不过免疫系统的倒戈一击。

内容来源:果壳网









































沈阳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好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zqapn.com//kcyyy/689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