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789682.html

李志斌.11.23

看到一个帖子,标题是“77位中医专家强力预防新冠的中药方粤抗一号”。

这个文章介绍的是广东省中医药局在《广东省年夏季新冠疫情期间中医治未病指引》文件中推荐的、由广州市卫生健康委组织77位来自温病学、中医肺病、中医危急重症、中药学等领域的中医药专家,组建的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防控专家组联合开具的预防新冠的中药方粤抗一号。

方子的材料和剂量如下:

五指毛桃20g,薏苡仁20g,茯苓15g,火炭母15g,苍术6g,藿香6g,甘草6g。

这个话题,暂且按下不谈,先聊点别的,后面再奉献一下外行评点。

有感于对中医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一个是包打天下,一个是毫无价值,出于一个理工男的天性,很想了解一下,到底“中医“是什么?如果连中医是什么都不知道,如何去评价中医?

要了解中医,有两个途径,一个是看别人怎么样理解。这方面资料很多,赞的、贬的,数不胜数。这个途径简单快速,我开始也想通过这个途径了解中医。后来无意中看到一个视频,是某中医大学的教授讲解《伤寒论》的。看了二十分钟,头十分钟吹捧主讲人如何如何伟大,恨不得说成宇宙第一中医大师。然后十分钟是解题,说《伤寒论》是讲什么的。以我非常有限的理解,都听得出来,这个教授好像连伤寒论的题目都讲不清楚,“伤寒杂病”四个字,望文生义,“杂”解读成“杂碎”、“不重要”的意思。既然不重要,你讲解《伤寒论》个毛啊?

前两天,又看到另外一个讲解中医治疗新冠病的视频,又是一个什么“中医大家”,说中医治疗新冠,举手之劳,很简单,就是补阳,包括外补和内补,外补就是晒太阳,内补就是喝姜汤。

看到这里,一口隔夜饭差点吐出来。大哥,您这是在讲中医,还是在讲天桥中医?按照您这个逻辑,天下所有的病都可以通过晒太阳和喝姜汤医治了,因为所有的病症,按照中医理论,都可以通过“补阳”解决!

虽然这只是部分中医专家和民间中医“大师”的水平,还是打消了阅读别人的理解帮助自己了解中医的念头,还是自己老老实实,从中医的ABC开始吧。

了解中医ABC从哪儿开始?

网上查了一下中医包括哪些基本理念、理论、技术和治疗方法。

中医理论

气-阴阳-五行

脏腑-经络

望闻问切-辨证论治

四气五味-君臣佐使

治疗方法

中药-针灸-推拿

导引-气功

中医经典

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难经-伤寒杂病论-海上医宗心岭

基础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方剂学

温病学-针灸学

中医学史-各家学说

临床学科

中医内科-中医外科

中医妇科-中医儿科

针灸科-骨伤科

中医眼科-中医耳鼻喉科

民间疗法

推拿-刮痧-拔罐

其它

中医学家列表

祝由十三科-马医科

然后查了一下有关中医有什么经典古籍。

1

中医典籍可分为医经、医论、本草、医方、医案、医话等,比较有名的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名医类案等等。其中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被并称为四大医书。[1]

2

汤液经法:中医理论基础,中医之源头

3

黄帝内经:现存最早中医典籍,分成素问跟灵枢两卷。

4

金匮要略:中医临床经典

5

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6

难经:阐发《黄帝内经》的疑难和要旨的第一部书

7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所撰,中国第一部理法方药皆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临床著作。

8

伤寒明理论:伤寒论的注解之作

9

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10

本草纲目:一部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大成的著作。

11

证类本草:早于本草纲目的本草学书籍,编修本草纲目时的蓝本

12

备急千金要方:是由孙思邈所著,共三十卷,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后中国医学的又一次总结,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

13

勿药元诠:汪昂于清朝所著。

14

本草拾遗:*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著,旨在补充神农本草经的遗逸

15

千金翼方:孙思邈撰成千金要方后,因感其内容之不足而续编之作,内容30卷

16

内外术经:古医书,传说为岐伯所撰,十八卷。现今已佚

17

履巉岩本草:南宋时期的一部地方性本草书,主要记载的是临安慈云岭一带的药用植物。由王介绘撰于年。共三卷

18

幼幼新书:刘昉所著,40卷,门。宋代儿科医疗专书。

19

御纂医宗金鉴:全书九十卷,由供奉内庭太医、太医院右判吴谦奉敕主编,清朝乾隆时其由国家编著的大型医学丛书,后收入四库全书之中。

20

新修本草:又名《英公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权力机关颁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药学专著,由唐高宗下令组织了长孙无忌、许孝崇、李淳风、孔志约等22人与苏敬同成书于唐显庆四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

21

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时道士陶弘景在系统整理神农本草经,并总结之前药学经验基础上编写的一部医书。结合《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两书并注释而成。

22

洗冤集录:洗冤集录为宋朝人宋慈所作,由其从事司法刑狱工作所积累之丰富验尸经验为基础,并结合当时传世的尸伤检验诸书,加以综合、核定和提炼,完成了这部有系统的古代法医学著作。

23

东医宝鉴:李氏朝鲜时代的医学著作

24

汉药集成方:与东医宝鉴同一时期的另一本韩国医书。

25

温病条辨:清代吴鞠通著的一本中医书籍,成书于年。

26

汤液经法:汉代中医著作,相传作者为伊尹,在唐代之后失传。

27

温热论:据传是叶天士门人顾景文根据其师口授之语录而成,在温病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整个中医学的发展起深远影响。

28

类经: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的代表作之一,对《黄帝内经》进行全面分类研究的一著作。

29

类经图翼:

30

类经附翼:

31

质疑录:

32

景岳全书:明代医家张景岳晚年的合辑。

33

素问:黄帝内经的其中一卷,主要阐述解剖学、生理学及治疗方法等。

34

肘后方:原名《肘后救卒方》,东晋葛洪编著,又称《肘后备急方》,共八卷70篇,为中医方剂学名著。

35

脉经:西晋王叔和(-年)编著,全书共分十卷、九十八篇。

36

苏沈良方:又名《苏沈内翰良方》、《内翰良方》,凡十五卷,北宋沈括、苏轼合撰。

37

要药分剂:清朝沈金鳌编写的中药学著作。

38

诸病源候论:又名《巢氏病源、《巢氏诸病源候论》,共五十卷。隋代太医博士巢元方等人于大业六年奉敕所编著,是现存中国第一本病因、病理与证候学专论。

39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作者陶弘景,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医著作。

40

开宝重定本草:简称《开宝本草》,凡20卷,目录1卷,宋开宝六年尚药奉御刘翰、道士马志,翰林医官翟煦、张素、王从蕴、吴复圭、王光祐、陈昭遇、安自良等九人编著。

41

五十二病方:秦汉时期的文献,载方,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方书。

42

刘涓子鬼遗方:晋末刘涓子撰,南朝齐龚庆宣重新整理。

43

太平圣惠方:北宋王怀隐、王祐、郑彦、陈昭遇等编,载方,翰林医官院医官,依据医局所藏北宋以前各种方书、名家验方并宋太宗亲验医方,又广泛收集民间效方集体编写而成。

44

圣济总录:南宋时期医书,载方近2万,宋徽宗时由朝廷组织人员编纂,成书于年-年,集宋以前方剂之大成。

45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南宋太医局编,陈承、裴宗元、陈师文曾加校对*校正,载方,是宋代太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

46

宣明论方:金朝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著,善用寒凉药。

47

儒门事亲:金朝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著,主张攻下法。

48

脾胃论:金朝,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著,擅长补脾胃。

49

丹溪心法:元代金元四大家之一,朱震亨著,力倡滋阴。

50

普济方:明朝朱橚,载方,中国古代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

51

汤头歌诀:清汪昂,为初学者启蒙必读医书,流传甚广。

52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年11月出版,该书由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兄弟院校近百名专家学者历时12年完成。载方首,,中国现存载方最多的一部方书。

看完这个并不完全的单子,可以说是“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个关于中医的经典,只是中医的ABC,是中医起点。我读过几本?

不好意思,说出来笑掉您大牙:0!

对,我一本也没读过!

在这里,也斗胆挑战一下各位,包括“有幸”读到这一篇小文的中医大师们,也包括那个说晒太阳和喝姜汤防治新冠的“中医大师”:上述中医经典,您读过几本?

如果有关中医的经典书一本都没读过,就敢评点中医毫无价值?!

您是哪来的底气?

还是说回那77位中医大师研发的预防新冠的中药方子吧。

上面说过,中医,我连门都还没摸到。所以这个由几十位中医大师研发的药方,自然不敢随便评点。

但既然想了解中医,就更想看一下最高水平的中医是什么。好比爬山,一座山都没爬过,却又最想了解珠穆拉玛峰长什么样。

抱着这种心态,拿出那份新冠方子,研读起来。

不必问,下面的内容可能笑话百出。各位中医大师,请原谅一个在中医世界里的无知小子的狂妄,更加欢迎大师指点。

先看方子材料。

五指毛桃20g,薏苡仁20g,茯苓15g,火炭母15g,苍术6g,藿香6g,甘草6g。

五指毛桃,健脾補肺;行氣利濕;舒筋活絡。用於肺結核咳嗽,慢性支氣管炎,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疼,脾虛浮腫,病後盜汗,白帶。

薏苡仁,甘、淡、微寒。歸脾、胃、肺經。利水滲濕,健脾,除痹,清熱排膿。

茯苓,甘、淡,平。歸心、脾、腎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火炭母,酸、甘,寒。歸肝、脾經。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用於濕熱泄瀉、痢疾,黃疸,咽喉腫痛,濕熱瘡疹。

苍术,辛、苦,溫。歸脾、胃、肝經。燥濕健脾,祛風散寒,明目。用於脘腹脹滿,泄瀉水腫,腳氣痿躄,風濕痹痛,風寒感冒,夜盲。

藿香,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祛暑解表;化濕和胃。用於夏令感冒;寒熱頭痛;胸脘痞悶;嘔吐泄瀉;妊娠嘔吐;鼻淵;手;足癬。

甘草,甘草性平,味甘,歸十二經。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

外行评点来了:

在这个方子中,五指毛桃为君,薏苡仁为臣;茯苓和火炭母为佐;苍术、藿香和甘草为使。方子四平八稳,没有什么说的。

整个方子,很明显是给南方湿热环境、以及湿热体质的人准备的,重点放在了补肺、健脾、化湿、清热、解毒等几个方面。

这方面没有什么疑问,全世界都知道新冠是肺病。

但有点好奇,想请教有关专家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果不是湿热环境、或者体质不是湿热的人,这个方子是否适用?比如现在是冬天,似乎不完全符合“湿热”二字。冬天天气和身体都比较干、冷,与湿、热好像不完全一致,这个方子还适用吗?另外,体质并不属湿热的比如年轻人、小孩,是否适用?专家们有没有考虑过这个因素?

第二个问题,把重点放在补肺、清肺,这个不是中医都可以想到。但只是针对肺经做出被动防御和抵抗,如果也在补气、补血方面放多一些主动进攻的力量,会不会更加全面,变被动为主动?气血津液,互相联动,醍醐灌顶,自上而下,会不会更完整和有效?

外行评点,恳请大师们指点。

顺祝各位身体健康!

志斌李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zqapn.com//kcyzl/141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