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医疗体系,千百年来,以其“简、便、廉、效”的特点,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养生保健、慢性病、老年病防治的需求,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我国人民繁衍生息和生命健康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但自19世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并普及以后,尤其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医药的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和社会发展需求,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目的在于减轻百姓就医负担、提高就医质量、改善就医环境,中医药以其毒副作用小、医疗成本低、群众基础好等优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医药在基层医疗保健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以前,广大农村地区中医药在医疗卫生中原先占比就高,农村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用中药草药治疗的本来就很多。在各村(生产大队)办合作医疗时期,通过赤脚医生培训,中医药(包括草药、针灸等)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改革开放后,医院医院管理,提高中治率,基层中医药工作进入黄金十年的发展期,其后通过振兴中医工作,农村中医工作重点建设县建设等措施,保持基层中医药工作稳定的发展。但是应该看到,近十多年来,基层中医药工作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医药在卫生事业中的地位日渐式微,中医药人才日益短缺,然而,中医药在基层的优势是不容忽视的,中医“治未病”理论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作用重大,为基层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一、基层中医药的发展特点

医者,着眼于治病救人,治病为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医以其古老而独特的“治未病”思想,在医疗界占据了半壁江山,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自己的健康水平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中医“治未病”思想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养生之道,各大中医专家大力倡导养生防病,于是,整个社会把中医当“养生宝库”,逐渐淡化了中医“治病救人”的主体功能。

基层是一个特殊群体的聚集地,未病先防虽然重要,但是基层群众经济基础较差,并不像市区人们一样热衷于养生保健,只是当发生疾病时才会去求医治病。尤其是,他们要求治病速度要快,而在印象中人们总认为中医治病起效慢,疗程长,所以对西医趋之若鹜。所以,中医的宣传氛围很大程度上错误地引导了基层群众对中医治病救人的看法,只有医生特别要求,或患慢性病、重大的疾病(西医不能治愈)时,病人才接受中医。另一方面,农村远离城市,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缺乏与外界的交流;有的农村居民对中医的认识过于偏激或片面,甚至将其归为迷信;而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偏低又影响了中医在农村的传播与普及。另外,有些农村居民虽然对中医有一定的认识,但依然缺乏信任,尽管他们明白中医治疗疾病有诸如成本较低不良反应较小等特点,但在就医时依然选择西医。中医虽具有简便价廉、疗效独特、天然无害等优势,但又有疗效缓慢、治疗时间较长等不足。这些不足容易让人认为中医只能治疗少量慢性病或仅能进行身体调养,甚至只有在西医无效的情况才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求助于中医。很少有农村居民认识到,有些疾病在西医和中医都可以治疗的情况下,中医会更安全、更廉价、更方便。

基层医疗医院的疾病谱不尽相同,而基层的病种尤为丰富,这对基层中医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常见的有扁桃体炎、胃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慢性病,病势较缓,病程较长,在治疗时常常需要综合各种治疗手段,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可选用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传统中医治疗手段,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针灸推拿刮痧技术常见病推广目录包含:感冒头痛、偏头痛、麦粒肿、急性结膜炎、牙痛、急性咽痛、急性胃痛、痛经、急性腰扭伤、落枕、腱鞘囊肿、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足跟痛、腮腺炎、小儿泄泻、小儿食积、小儿遗尿、肩周炎、颈椎病、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坐骨神经痛、膝关节骨关节炎、中风后遗症、面瘫、三叉神经痛。

二.现状及问题

1.基层中医师匮乏

一方面,中医科的特点是诊疗时间长,且以慢性病为主,往往都是西医诊断明确的患者,极少开展辅助检查项目,从而在奖金分配上没有竞争力,导致中医西化、中医异化,部分中医专业人员运用西医手段开展工作,中医经验得不到积累和发展,导致一部分中医在逐渐丧失了中医思维,影响其中医诊疗水平。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中医师在统一的医学教学模式下培养,他们不仅学习中医学理论,而且掌握必要的西医基础知识,是不可多得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但他们在基层工作的却很少,医院工作,这就导致基层中医人才缺乏,不能及时注入新鲜血液进行更新换代。再之,所谓中医看老不看小,这种传统观念也是阻碍青年中医师不能在基层发展的原因之一。至此,基层医疗队伍中,中医人才就呈现倒金字塔形分布,头重脚轻成为阻碍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2.基层中药种类不全,质量参差不齐

中药以其纯天然、毒副作用小而著称,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创作《本草纲目》,中药在不断地研究发展中逐渐形成完善的体系。药食同源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中药材”,平时常用的葱、姜、蒜和大枣等食材都收在中药名录中,在基层老百姓一直沿用着一些治疗常见病的偏方,而这些偏方大多不需要花钱买药,用常见的药食材就可以组方。所以,他们对于常见病的治疗往往不愿到医疗机构寻求中医治疗,但中医讲求辨证论治,这些偏方不一定对所有人都适用,那么如何指导基层群众科学用药也是当前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最重要的是,随着中医药事业在大中城市的发展,人们对中药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中药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在基层人民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对于中药的投资就自然不足了,这不仅导致基层医疗机构中中药材及中成药品种少,而且影响了基层医生对于中药品的使用,严重阻碍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3.基层医疗政策有盲区

医疗改革历来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十二五”期间,医改毫不例外地被提上日程,在大力倡导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而这只是大方面的保证,医疗具有区域差异性,各地必须制定与本地区相适应的中医药医疗政策,在中医各项服务中,中医药报销比例偏低,有些项目甚至自费,对于那些确实有需求的患者受益较少,不能激发大众对中医药治疗的使用热情。

三.中医药在基层的特色病种

基层物质条件相对匮乏,卫生条件差,防病意识薄弱,容易感染各种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等,但基层天地广袤,田间阡陌生长着许多中草药,这使得基层百姓拥有简便价廉的保健治病渠道。在此种条件下,形成了基层特有的疾病特点和病种,基层的特色病种主要分为急性病与慢性病两种,急性病包括病毒性感冒、乳腺炎、病毒性咽喉炎、病毒性肝炎、肠梗阻、阑尾炎等。慢性病包括中风后遗症、乳腺增生、颈椎病等疾病。

1.急性病

流行性病毒性感冒是生活中最为常见也最难防范的疾病,尤其在物质匮乏、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人们往往不注意个人卫生,在人群密集处没有防护意识,不采取保护措施,导致病毒在人群中肆意传播,对于本病的防治,中医药疗效显著,在冬春等流行性感冒高发期,以板蓝根煮水代茶饮,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预防手段,另外,在学校、工厂等人群密集处,可选用贯众、大青叶煮水,俗称“大锅汤”,分发给所有人服用,可有效降低病毒感染率,有效预防流感发生。

如对于中医急腹症如肠梗阻、阑尾炎的治疗,可选用经方“大黄牡丹汤”治疗,大黄牡丹汤出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该方治症属于热毒蕴结于肠,气血瘀滞不通而成。该方是以活血祛瘀兼以清热为法,从而取得散结消肿之功。方中大黄清热解毒,祛瘀通便;丹皮凉血散瘀为君,芒硝助大黄清热解毒,泻下通便为臣;桃仁、丹皮活血化瘀为佐,冬瓜仁排脓散结为使。五味合用,共奏泻热逐瘀,散结消痈之功。

对于急性乳腺炎,可选用农田里随处可见的新鲜蒲公英为药材,外敷与内用相配合,外敷方法:取新鲜的蒲公英1把,洗净加酒少许,捣烂外敷,如药再换。内服则将新鲜蒲公英煮水代茶饮或凉拌调菜食用。同时可配合中医传统推拿手段,以辨病与辩证相结合采用行气通络,活血化瘀,清热散结手法。重点疏通乳腺周边以及肝经、胃经、脾经气血,点按相关腧穴。

蒲公英性平味甘微苦,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是一种效果非常好的清热解毒药,在农村随处可见,常用来治疗化脓性疾病与病毒感染性疾病,不仅可用于急性乳腺炎的治疗,也可以蛋清调合,外敷于急性腮腺炎患处,能很快消肿止痛。

2慢性病

基层经济条件较差,物质匮乏,群众只会在病痛严重,难以忍受时才会选择就医治病,平时养生保健意识差,因此对于一些医院就诊,只是选用民间流传的一些简便价廉的单验方,或者是一些土方法来减轻症状,缓解病情。如病毒性肝炎,可用茵陈蒿与大枣相伍,煮水服用。颈椎病、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则可通过中医传统的针灸推拿技术,作用于相关经络穴位,有效缓解疼痛、僵硬、酸痛等症状。

四.中医药在基层的疾病预防优势

1.“治未病”理论

中医整体预防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中医整体观,中医整体观念是治未病理论的基础和指导思想,中医治未病理论认为疾病的形成是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由人体内外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可以通过自我养生和医助干预进行预防。中医治未病包含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瘥后防复,贯穿在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其重点是未病先防,防治损害人健康的所有疾病,必须通过综合手段整体预防。中医整体观念是在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影响下形成的中医学独特的思想方法,中医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联系脏、腑、体、华、窍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的有机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躯体状况和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强调“形神一体”,各系统、各器官之间生理功能上互相联系,病理状态下相互影响。同时整体观念重视人与外界环境的整体性,强调生命过程随时受到社会和自然的影响,人体从形体结构到功能活动都必须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即符合“天人相应”的规律。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及人与环境、社会之间统一性、联系性的认识,其天人合一和形神一体是整体观念两大基本要素。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体出发,采取适当的措施。比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热、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再如“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灵枢·终始》)等,都是在整体观指导下确定的防治原则。通过引入中医整体观念,思考当今常见疾病的预防,不仅可以令西医原有预防理论更加丰富,同时更能丰富难治性疾病的多种防治方法。临床实践表明,吃动平衡,即少吃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低纤维肉类食物,既能降低高脂血症、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病,也能降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利用理气活血、补益肝肾方法调理黄褐斑、乳腺增生、子宫肌瘤以及月经失调等女性疾病,令全身阴平阳秘、脏腑协调、气血调畅,则瘀滞自消,也就预防了同样以气滞血瘀、肝肾不足为病因病机的冠心病、脑血栓等其他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在颈椎病预防中只是做颈椎保健操,未必起到很好的作用,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从颈侧颈后走行到双下肢,所以多活动下肢或拍打腿部经络同样能起到预防颈椎病的作用。整体预防具有有效性、实用性和普适性,简便易行,事半功倍。消除疾病的共同病因,就能做到整体预防,也就是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的“异病同防”。

2.基本方法

中医整体预防强调以人为本,审病求因,防病求本,即针对相对初始的全面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个人因素和自然社会环境因素,针对疾病多个环节,因人因地因时,进行全生命周期干预,注重个体的养生保健,同时也注重医助干预和社会保障相结合。

2.1重视四时养生保健

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现在许多方面,最主要就是对于人体的防病保健方面,基层远离城市,田野阡陌间生长着许多天然中草药,在预防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黄帝内经》中对未病先防、整体预防不仅从理论上,更从方法上进行了明确且丰富的论述,开篇《上古天真论篇》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四气调神大论》中对四季饮食、运动、情志及起居都做出了精辟而详细的指导,综合后世医家养生保健方法,力求使人体阴平阳秘,脏腑安和,百病弗生。在农村,田间地头生长着各种植物,其中许多都具有防病治病的功效,如春季的荠荠菜可用来治疗高血压、肠胃炎、肾炎、痢疾等症,槐花是一味中药,味苦、性微寒,归肝、大肠经;入血敛降,体轻微散;具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的功效;主治肠风便血,痔血,血痢,尿血,血淋,崩漏,吐血,衄血,肝火头痛,目赤肿痛,喉痹,失音,痈疽疮疡。民间的特色菜“蒸槐花”也具有清肝明目、抗病毒的作用。夏季,在农村茅根随处可见,茅根味甘,性寒,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功效,基层群众以之煮水代茶饮,可有效治疗前列腺炎、急慢性膀胱炎等疾病。

2.2中医健康管理干预

借鉴现代医学健康管理学,结合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方法,创立中医健康管理体系,通过中医体检即体质辨识、证候辨识及经络辨识,中医健康教育,药物疗法包括内服汤药、膏方、药茶、药膳和外敷等调理体质,非药物疗法包括针刺、灸法、按摩、火罐、放血、刮痧、熏蒸及蜡疗等疏通经络,四时序贯,终身维护,综合干预,达到整体预防疾病的医学目标。

五.基层中医药发展的改良建议

1.大力培养基层中医人才

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任何行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在调查中发现,几乎每家医疗机构的院长都表示希望有中医药专业大学生到基层开展中医药服务,为基层中医药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因此在目前条件下,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更是重中之重。要想解决当前的困境,需要政府引进大量青年中医师到基层,可鼓励中医专业毕业生参加基层医疗工作,为毕业后自愿到农村基层服务的中医专业本专科及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一定的经济补贴、或给予其他优惠政策,为他们提供政策与就业保障,吸引中医人才扎根基层,在老一代中医退休之前做好传承工作,获得临床经验,得到广大基层群众的信赖。其次要求教育方面给与一定的支持研究,适合现代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策略,提前确定目标,了解情况,增加农村中医专业人员在职培训机会,合理放款农村中医专业人员职称晋升条件等,让农村中医专业人员能踏实服务于农村中医事业。定向培养乡村中医师。最后要求国家给予政策支持,让名老中医定期下基层做诊疗服务,提高中医药在基层群众中的知信度,给予基层医生向名老医院进修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中医知识水平和临床经验,促进基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加大基层中药监督力度

针对目前的情况,在积极引导基层人民思想转变的前提下,政府必须加大对中药品的监管力度,采取有利于中药品下乡的政策,统一招标,统一采购中药品,统一配送下乡,不仅规范了送药渠道,能够保质保量,而且对于中药品的价格也有了保证,使广大基层群众用得起中药。

国家方面,应加强规划引导与政策支持,基层主管部门要将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纳入药品流通和商贸流通工作体系进行统筹规划,积极会同当地中药材产业管理、食品药品监管、国土资源等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可结合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在保障中药材质量过关,嘉禾合理,能为基层群众所接受。

3.制定积极的医疗政策

农村经济水平相对低下,政策制定和落实相对滞后。只有国家从政策层面和资金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农村的中医药服务才有可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对于现状的改善,需要制定相对积极的医疗政策,刺激提高基层民众对中医药医疗服务的信心,制定与基层中医药发展特点相适应的医疗政策,鼓励基层医务人员开展中医药服务。同时,应大力推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特色优势项目建设。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是经过时间检验、确实有效、易于掌握的项目,大力推广该技术,有利于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中医服务需求。制定计划,定期派专人学习且要活学活用、定期考核。发挥中医药特色,提高社会认可度。在“治未病”、“治慢病”、“治专病”、“治疫病”、“冬病夏治”等方面大力推广中医药,使越来越多的群众更加认可和主动接受中医药。

4.加大农村“中医药治未病”的宣传力度

近年来,农村的健康教育工作有所改善,但依然不够,对中医的宣传更是不足,虽然中医药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以中老年为主,且部分群众对中医药存在一定误解。对于中医药所特有的“治未病’理论也欠缺了解,应对基层民众普及中医药知识,使其认识到中医药的预防保健优势,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主动防护疾病侵袭,掌握一定的疾病预防与养生保健知识。应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通过讲座、广播、板报、宣传册、手机短信等形式,开展中医药食疗、药疗知识宣传,夯实群众基础,比如可制作一些通俗易懂的板报专栏、宣传单,或在地方电视台播放宣传短片,在广播中播放中医相关信息;因地制宜,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大农村传统中医的宣传力度,加强农村居民对中医的认识和信任,提高农村居民的中医利用率。

中医药在基层有广阔的空间,其“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更容易得到充分发挥,也满足了人民群众养生保健、慢病、老年病防治的需求。基层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中医药在基层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是永恒不变的生存法则,要发扬发展中医,就必须留住中医药在基层的“根”,让中医药在基层更好地创造价值。中医药对一些慢性病的治疗,包括疾病预防,都有其独特的疗效,要加以发扬,把基层中医医疗服务做大做强。与之同时,中医药是一门传统的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的学问,其疾病预防优势也是中医药在基层发展的一粒“信任种子”,应创新性地按照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走上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注意什么
白癜风可以治疗好吗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zqapn.com//kcyzl/86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