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之日,“鸿雁来宾”,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鸿雁白露节气已经开始南飞了,此时是最后一批,古人称后至。
2.二候雀入大水为蛤
后五日“雀入大水为蛤”,鸟雀入大海化为蛤蜊,飞物化为潜物,深秋天寒,古人以為海邊出現的蛤蜊是雀鳥變化而成,这也是古人对感知寒风严肃的一种说法。3.三候菊有黄华此時菊花已普遍開放。“菊有黄华”,华是花、草、木皆因阳气开花,独有菊花因阴气而开花,其色正应晚秋土旺之。寒露习俗.登高
此时,我国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节,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2.观红叶
寒露时节,秋风飒飒,漫山红叶如霞似锦、如诗如画。漫步在通幽曲径上望山坡。便会看到一簇簇、一片片红叶。3.秋钓边
每到寒露时节,气温快速下降,深水处太阳已经无法晒透,鱼儿便都向水温较高的浅水区游去,便有了人们所说的“秋钓边”。4.秋收
寒露时天气对秋收十分有利,农谚有:黄烟花生也该收,起捕成鱼采藕芡。大豆收割寒露天,石榴山楂摘下来。5.喝“寒露茶”
寒露前后正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每年寒露的前三天和后四天所采之茶,谓之“正秋茶”,秋茶中以正秋茶为最佳。寒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的清香味。6.吃芝麻
民间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在北京,与芝麻有关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后的热门货,如芝麻酥、芝麻绿豆糕、芝麻烧饼等。寒露养生.注意保暖防风暑年腰疼,深秋多发。意思说的就是中老年由于本身阳气不足,在寒露时节会因为气温骤降导致阳气损伤,而在夏天因为劳损风湿而导致的腰疼,就会在深秋复发。上了年纪的人腰是久坐则麻,时间长了就坐立难安,实在是难以忍受,其实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许多年轻人也早早的患上了腰部疾病,特别很多小女生在夏天爱穿露脐装的,出了汗,又在室内对着空调吹,暑湿都随着毛孔进去体内,导致阳气受损,为风湿疼痛埋下了病根,到了秋冬日子就不好过了。腰病发作,注意保健养护。在已经腰疼的情况下,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注意些什么呢?()保暖工作要做好,腰部的保暖是重中之重,衣服要穿厚点的,特别是腰部疼痛的那一截,可以用姜片摩擦至发热,祛寒温经。(2)忌久坐,久坐不动会导致气血不通,痛点淤堵情况更加严重,所以不管是学生还是办公室的上班人群,坐一个小时就起来运动几分钟也是好的,喝口水,舒缓一下,人不是机器,要劳逸结合才行。(3)还没感觉到腰部有任何不适的朋友也不要庆幸,日常应该更加注重腰部的保养,“劳最能损阳”,如果日常从事的工作是需要大量体力的话,要注意劳动姿势,不要用蛮力,这样很容易拉伤筋骨,导致肌肉劳损,在工作的时候还可以使用腰带去做好防护工作。日常生活中最基本坐卧行走立也需注意,很多时候腰肌、颈椎的劳损就是因为生活中姿势不正确导致的。养护五注意:
坐:要坐直,坐正,不要二郎腿,跷二郎腿对于腰椎骨盆的损伤大,长期习惯跷二郎腿的朋友可以看一下自己鞋底,两边磨损程度是不是不一样,是的话就要早日改进;不要侧倚,正直端坐最好。卧:不要睡过软和过硬的垫子。要有切实的支撑又不至于陷进去,要是床垫过硬,可以考虑在膝关节和腰部的位置用枕头或者毛巾垫起来睡觉。行:是走路的意思,要掌握正确的、良好的步行姿态,有很多长短腿就是因为走路姿势不好导致的。其根本原因是不良的姿势导致了骨盆侧倾,从而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对于女士们而言,尽量少穿高跟鞋是个很中肯的建议,走路的时候要挺胸收腹抬头收下颌。走:其实是跑步的意思,跑步运动的时候购买专门的跑步鞋,正确跑姿是脚尖向前、脚掌先着地。立:也就是站立不动。保证脊柱中立位和骨盆中立位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要求挺胸,夹紧肩胛骨,不要耸肩等。2.寒露不露脚
有句民谚叫“寒露不露脚”,说的是到了寒露,就不要再赤足穿凉鞋了,要给足部保暖。传统中医学里也有这样的说法:“病从寒起,寒从脚生。”因为足部是足三阳经脉以及肾脉的起点,如果足部受寒,寒邪就会侵入人体,对肝、肾、脾等脏器造成损害。现在医学理论也证实了足部保暖对健康的重要性。足部离心脏较远,血液供应相对较少,而且足部表面脂肪层很薄,自身保暖能力弱,所以足部对寒冷非常敏感。而且,一旦足部受冷,还会反射影响到鼻、咽、气管等上呼吸道粘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削弱这些部位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从而导致致病菌活性增强,人体更容易罹患各种疾病。要想做好足部的保暖工作,除了选择保暖效果好的鞋袜、透气的鞋垫外,平时还要注意不要久坐久站,经常活动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另外每天临睡前,最好用热水泡泡脚。3.加强保暖,积极防范“老寒腿”寒露时节许多人的“老寒腿”开始发作,关节也出现各种不适,如怕冷、怕风、疼痛甚至刺痛等。“老寒腿”在医学上叫做“风湿性关节炎”,很难治愈。老年人患“老寒腿”的几率要大一些,不过如果平时不注意,年轻人也有可能患此病。我们的膝关节活动范围大、负重多。人年老之后,身体会出现退行性变化,很容易发生骨性关节炎,倘若年轻时没有做好腿部和膝盖部位的保暖工作,就可能会导致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寒露前后,一些年轻人会感到腿部酸麻肿胀,而且“发沉”,殊不知,这就是“老寒腿”的征兆。寒露时节,要预防“老寒腿”,关键就是保暖。首先,晚上睡觉时,要把膝盖部或患风湿的部位用被子盖好,可以在这些部位适当地穿戴厚衣袜。其次,洗澡时用热水多擦洗这些部位,或者进行热敷,并坚持每天用热水泡脚。另外,很多人习惯使用护膝,可实际上护膝并不适合用来给膝盖保暖。医生说,护膝弹性太大,会勒在膝盖周围,导致血液不畅,不利于膝盖部位的保健。4.寒露时节,老人养生宜神补
寒露时节,天气越来越冷,这样的天气会使老年人心情不好,哀愁、烦闷,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寒露时节的养生要讲究“神补”,做到不伤精神、调整好情绪。神补,就是要精神愉悦,从而舒张大脑皮质血管,协调皮质下中枢及植物神经系统,平衡内分泌,促进身体健康,可达到各种药品、营养品无法比拟的效果。人到老年,精神较为敏感,也容易受刺激,甚至看到秋末初冬的萧条之景也会心生悲伤。另外,我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平日膳食中所包含的营养已经能够满足甚至超过身体的需要,所以如果一味地依赖补品,则可能适得其反。由此看来,寒露养生还是神补最好。神补没有具体的范围和方法,因为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专家建议,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形式。选择原则也非常简单,只要按照自己的喜好,做那些可以让自己心情愉悦的事情就好。以下几点可以稍加注意:第一、培养恰当的兴趣爱好。有些人年老退休之后,突然清闲下来会很不适应,此时可以找点喜欢的事情做,如读书写字、养花莳草等等。这样可以让生活充实起来,精神上也不会觉得空虚。第二、坚持锻炼身体。空气清新的早晨,或是阳光温暖的午后,到广场或公园打打太极、散散步,这些低强度的锻炼方式不但能轻身健体,还能调整心态。第三、多与人交流,多“臭美”。孤独是老年人的大敌,所以老年人应该多参加社交活动,这样不仅能避免独居一室的寂寞,还可以获取生活中的各种信息。而适当“臭美”,就是说老年人应该讲究仪容,这样会让自己心态更年轻,不在整日感时伤怀,对健康也十分有利。第四、调整自己,适应社会。千万不要做“老古董”,摒弃自己陈旧迂腐的“老想法”,要尽可能地去学习,调整自己的观念,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家里,也不要倚老卖老,对晚辈要平等,不要斤斤计较。赋诗一首,寒露御寒:《八月十九日试院梦冲卿》
宋·王安石
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
喧喧人语已成市,白日未到扶桑间。
永怀所好却成梦,玉色彷佛开心颜。
逆知后应不复隔,谈笑明月相与闲。
-END-
每天值得期待的三分钟!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zqapn.com//kcyhl/10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