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晨起时发现关节僵硬,
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
一定要注意!
这可能就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信号,
病情越重持续僵硬的时间越长。
一提到类风湿,很多人都会把这个病认为是受风着凉造成的,也就是老百姓常称的“老寒腿”等疾病。
其实这个病远远不是大家理解的这么简单,
如果等不到及时、合理的治疗,
将会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
甚至引起内脏损害危及生命!
类风湿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
一旦患上,很难治愈,
因此,
类风湿又有“不死的癌症”之称!
据统计,我国约有万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但由于人们对这种常见病仍存在知晓率低、就诊率低的情况。
很多人在关节疼痛缓解后就不再重视,等到再一次发作,去医院就诊时,可能已经出现了关节变形、骨侵蚀等严重后果。
治疗类风湿,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中医有妙招!
类风湿,是西医的称呼,在我国,中医对于类风湿的相关记载和临床治疗经验也相当丰富,根据记载类风湿在中医学中属于“痹证”范畴。
根据其临床表现,对称性的关节肿胀疼痛,还有压痛。晨僵,而且多发生于小关节,手,双足趾小关节。
与中医古籍所记载的“历节病”“白虎历节”“骨痹”“顽痹”“鹤膝风”等相似。
但其命名一直没有统一,直至近代老中医焦树德教授首先提出“尪痹”(wāngbì)之诊断,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
wāngbì
尪痹
“尪”者意指足跛不能行,胫曲不能伸、身体羸弱的废疾;
“痹”者闭也,乃闭塞不通之意。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云:“诸肢节疼痛,肢体尪羸……”其中的尪羸就是指关节、肢体变形、关节不能活动。
《素问·痹论》篇云:“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不流,在于筋则屈伸不利,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所谓名正则言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为“尪痹”更能够形象地反映出其临床特点。
医院中医科刘军主任介绍,近几年,西医对其的治疗效果一直得不到新的进展,中医学中对类风湿的记载颇为丰富,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法记载也很多,相较于西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在早期控制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中效果更为显著。
总体上大概有这几个证型:
行痹:以肢体关节痛无定处,走窜为特点。
治法可以采用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痛痹:以痛有定处而疼痛剧烈为特点,得热痛减,遇寒加重。
治法可以采用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着痹:关节疼痛重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屈伸不利。
治法可以采用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热痹:关节痛处灼热红红肿,得凉则舒。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具体而言,中医治疗类风湿大致分两大类。
内治法,辨证施治
01
通过药物进行治疗一段以后,症状控制了,病情缓解了,可以采用中成药巩固治疗。
外治法,外敷、熏洗、针灸
02
比如说对关节的疼痛,大的关节可以贴膏药,可以用一些活血通络的膏药,局部敷贴,贴上以后直达病变的这个部位,起效快副作用少,很快就可以缓解病人的肿胀疼痛;
还可以用一些中药,比如说临床上常采用的,外洗合剂,花椒、艾叶、苏木、牛膝等等,这些药组成有效的方剂,熬一熬加点酒,加醋,然后熏洗热敷,或者是说熏蒸塌渍局部,都有很好的疗效。
也可以运用针灸的治疗,都有很好的疗效。
专家介绍
中医类风湿性关节炎专家
全国名老中医继承人
医院中医科主任
刘军教授
门诊时间:
周一、周二、周六全天,周三、周四上午
擅长:
家学渊源,热爱中医,熟练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在辨证论治的指导下,擅长运用中药针灸治疗中医内科杂病。
风湿类疾病:类风湿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骨关节炎、白塞氏症、干燥综合症、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多肌痛等;
心脑血管疾病:中风、眩晕、难治性高血压、冠心病等;
神经系统疾病: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癫痫、帕金森氏综合征、特发性震颤、失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
骨与关节疾病: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炎、软组织损伤等。
临床主要研究方向:
从事中医科临床与科研工作二十余年,对中医临床有着较深入的研究。熟练掌握经典理论,理法方药综合运用,临床效果突出。
针灸师从针灸界泰斗张缙老师,擅用多种针刺手法联合治疗,临床疗效尤为显著。
对中药膏方在临床中的治疗及预防保健研究颇深,对于中风偏瘫、风湿类的疾病尤为擅长,中药内服外治、针刺、艾灸、药浴、熏蒸等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有独到疗效。
运用中医药控制痛风病急性发作及高尿酸血症疗效显著。
科研成果:
在中华医学会系列医学杂志等统计源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研究工作。获黑龙江省科学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3项;黑龙江省医疗卫生新技术应用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