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01月5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星期四
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
作为传统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某些地区仍有留存。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又称“佛成道节”。
腊八节,民间大都流行喝腊八粥。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小寒逢腊八
食岁谷“增运粥”,以全真气
▼
“腊月八日,东京做浴佛会,以诸果品煮粥,谓之腊八粥,吃以增福。”——《遵生八笺》腊八日是有着特殊福气的,这天的能量场就是特别适合喝一碗——种子大杂烩。
《黄帝内经》有“食岁谷,以全真气”之说。所谓岁谷,既是禀当年之气而生长的谷物。
腊月为终月,一切生物植物皆收藏毕。其真气蕴藏于谷物种子之中。
种子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是一个处在休眠期的有生命的活体。所以,在春天即将来临之前,人们要吃下数以万计各种各样的植物种子,让生命借助种子的力量在下一个四季勃发。
腊八粥好就好在这儿,它太合时宜了。
腊八粥有两样不可缺:糯米、红豆
▼
传统的腊八粥配方里必有这两样。
腊八时天寒地冻,而糯米补虚固肾,红豆补心养血还祛湿,刚好贴合时气需求。
以补气养血为中心
▼
下面这个粥是推荐给备孕的女生用的,怀孕这事儿一定要养好气血再行动。
古人云:"妇人受胎,必气血充而后能养"。因为"血养胎、气固胎",血虚则胎不得养,气虚则胎不得固。你也不想宝宝以后生出来就比别人差吧!
这么好的方子何止备孕的人需要,如今气血亏虚的男女抓一把十有八九。我们都来吃一吃。
莲子、薏米、白扁豆、大枣、桂圆肉、枸杞(最后放,煮10分钟即可)。
这个粥配方很平和,薏米、扁豆能祛湿,以防大枣、桂圆肉太补生湿热。
传统腊八粥:当然要豪华一点
▼
血糯米、红豆、花生、莲子、薏米、白扁豆、大枣、桂圆肉、枸杞(最后放,煮10分钟即可)
豆子和糯米比较难煮,早上就用清水泡好,或电饭煲设好定时,下班回来就可以喝一锅暖暖的腊八粥了。
如果材料不齐,可以随心搭配,注意上面两点搭配原则就OK啦。
注意:以上两个粥方孕妇吃要去掉薏米、桂圆肉。
以上内容出自:72物候元气生活作者花小要
年1月5日这一天是小寒,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在这一天有哪些传统的习俗?对于冬季的健康养生又有些哪些必需注意的地方呢?
小寒节气的由来
每年的1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时为小寒。小寒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小寒节气的天气特点
隆冬“三九”也基本上处于本节气内,因此有“小寒胜大寒”之说。“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和“街上走走,金钱丢手”两句古代民间谚语,都是形容这一节气的寒冷。
◆◆◆
小寒节气的民俗
古时人们对小寒颇重视,在这一天便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但随着时代变迁,已渐渐淡化,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
古时人们将小寒分为三个阶段,每5天为一个阶段:
第一阶段雁北乡。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
第二阶段鹊始巢。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
第三阶段雉始鸲[qú]。鸲为鸣叫,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南京:吃菜饭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广东:吃糯米饭
广州传统,小寒早上吃糯米饭,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
小寒节气的养生
“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人们经过了近一年的消耗,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既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之养生目的。
起居重“三防”=小寒养生=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所以保暖工作一定要做好,尤其是老年人。
1防寒——要护头小寒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时节,尤其要注意头部保暖,外出记得带帽。因为头部是人体的神经中枢所在,并且头为诸阳之会,所有的阳经都上达于头部。
2防燥——内服+外用内服除了多饮温水之外,还应适量补充蛋白质及脂肪,如滋补汤品、牛奶、酸奶、各类粥品,将水分“锁住”。
外部保湿可以使用加湿器。此外,还可以在暖气片旁边放置清水,或将干净的湿布放在暖气片上。也可以使用喷壶在你觉得干燥时或每隔2小时左右在屋内喷洒干净的清水。如果在清水中添加不同功效的精油,还能除菌、添香。
3防外感——常伸腰小寒是风寒感冒多发的时节。除了注意保暖,还要多做肢体伸展运动,振奋阳气,固表防感。此外,还可在每日洗脸后用双手摩擦面部致生热,可增强御寒能力。
饮食重温补=小寒养生= 小寒饮食:以“温补”为先,食补、药补相结合,常用补药有人参、黄芪、阿胶、当归、鹿茸、鹿鞭、冬虫夏草等。结合食补特性,可选择羊肉、猪牛、狗肉、海虾、海参、鲍鱼,以及核桃肉、山药、栗子、大枣,并配合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大豆等。CCTV4《中华医药》推荐
小寒进补秘笺
海参鸽蛋补肾粥
原料:
水发海参50克,大米克,鸽蛋2只。(两人份)
制作方法:
①将海参事先水发好(或即食海参)后放入冰箱冷藏,每天早上取1只海参,大的半只,洗净,切成小片;鸽子蛋先煮熟,剥壳备用;大米淘洗净。
②将大米先浸泡半小时,加少许抄盐调味,煮熟成粥;放入海参片、煮好的鸽蛋、生姜、葱末,用勺子不停搅拌均匀,文火熬制10分钟即可。
养生功效:
海参性温、味咸,补肾益精,养血润燥,有抗凝血、降血脂、调整免疫、抗肿瘤、抗衰老等作用。鸽蛋味甘、咸,性平;补肝肾,益精气,丰润肌肤,助阳提神,解疮毒,有补肾、养颜、去火等作用。
参茸补肾酒
原料:
西洋参片30克,鹿茸片30克,淫羊藿60克,菟丝子60克
制作方法:
将以上四味药切片加入0毫升40~50度左右普通白酒中密封,浸泡1~2周即得,每晚1小杯约10~25毫升,一直喝到来年立春。养生功效:温阳填精,滋补强壮。适用于身体虚弱,畏寒肢冷,腰酸膝软,阳痿遗精,妇女血亏,宫冷不孕,夜尿频多等。
专家提示:
①每次饮药酒量应根据反应逐渐加大,即使有酒量,每次总量不超过40毫升为宜;②有上火症状出现或饮药酒后影响睡眠者应减量;③服药酒应对症配制服用,凡有以上肾气虚、肾阳虚者才适合服用。
蜂蜜山药汁
原料:
山药克,牛奶毫升,蜂蜜适量。
制作方法:
山药洗净切小段,和牛奶一起倒入全自动豆浆机中,按下果蔬汁键,搅打均匀后将山药汁倒入杯中,加入蜂蜜搅匀即可。
养生功效:
此款山药汁富含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可保护胃肠和呼吸道粘膜,中医认为有养肺健脾、润肤美容等功效,能有效预防和改善皮肤瘙痒症状,增强肝脏的排毒、解毒机能。
补血活血祛瘀——糯米酒酿鸡
错过一次,再等一年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最寒冷的节气也是阴邪最盛的时期。可适合喝点黄酒祛寒湿,吃糯米固肾气,但好多人吃糯米饭不好消化,所以我们推荐糯米酒酿做了这个驱寒固肾的食疗方,还能补血活血祛淤。
《随息居饮食谱》:
酒酿甘温。补气,养血,助运化。
驱寒固肾:糯米酒酿鸡
米酒(或醪糟)克、土鸡一只、枸杞20粒、姜一大块、盐。
1、鸡洗干净、斩大块,烧一锅开水将鸡肉淖一下捞出;
2、姜切成米粒大小,炒锅中放少许油,烧热后把姜炒一炒,盛出备用;(这里姜用得较多,为防止太过辛散,要先把姜炒熟)
3、把炒姜剩下的油烧热,鸡倒进去,鸡肉炒变色后倒入米酒,烧开,把所有东西转到砂锅中,根据情况加适量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
4、煲大概20分钟鸡肉熟烂就可以了,起锅前五分钟撒入枸杞。最后加盐调味。
有些酒酿口感偏甜,不宜放多,不然做出来会过于甜腻。放酒酿的时候可以边尝边放。
功效浓浓的酒香、肉香扑鼻,其实经过长时间的煮,酒精已经挥发完了,剩下的只有温润。喝一碗,从头暖到脚。用半只鸡煮的,出汤3-4碗,尤其适合冬天气血虚的人喝~
糯米酒
糯米酒有“百药之长”的美称,是医药上很重要的辅佐料或“药引子”。
烫热饮用能驱寒祛湿、活血化淤,对腰背酸痛、手足麻木和震颤,风湿性关节炎及跌打损伤等有益。
土鸡
鸡肉含丰富蛋白质,其脂肪中含不饱和脂肪酸,故是老年人和心血管疾病患者较好的蛋白质食品。
枸杞
《神农本草经》记载:“枸杞久服能坚筋骨、耐寒暑,轻身不老,乃中药中之上品。”
《本草纲目》记载:“枸杞甘平而润、性滋补……能补痛、润肺、生精、益气,此乃平补之药。”
生姜
很多人都熟悉,生姜可以加速血液循坏,起到驱寒效果。
温馨提示
温补食物,这些人不适合:
舌红少苔,平时怕热、多汗、脸上长火痘,手足心热的人,以及感冒,发热、咽喉疼痛者,不宜吃酒酿鸡。感冒、孕期也不要吃。
徐文兵:小寒节气话养生???作者/徐文兵
导读:小寒意味着严酷的寒冬来了,小伙伴有木有觉得风都大了许多啊,所以在此时保护好自己宝贵的阳气那是非常重要的啦~另外有“宿痰”的患者在节气时令时也更容易复发哦~徐老师的这篇文章还教了补益阳气,疏通温暖督脉和膀胱经的方法,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冬至过后就开始数九了,而三九就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按节气来讲,整个三九都是在小寒以后和大寒之前,所以小寒就意味着严酷的寒冬来了,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宝贵的阳气。《黄帝内经》说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就是如果我们的身体像天,阳气就像太阳,阳气耗散会缩短寿命。
我总是会反复强调御寒的重要性,但是有很多病人说:“我的确是注意了御寒保暖,但还是免不了大病一场。”这种情况大多是由于以前感受寒邪,夹杂痰浊瘀血潜藏于体,这种中医称为“宿痰”,俗语叫做“病根”。
节气时令一到,寒湿痰邪就犯上作乱,在冬季特别容易侵袭呼吸道,引起咳喘的复发或发作。中医把这种情况称为阴寒内盛的实证,需要用泻法把敌人赶出去。还有的人说,我就是天天裹着棉被坐在暖气边上,照样觉得冷,手脚鼻头也暖和不过来。这些人属于正气不足,就像不设防的家园,没有军队和警察,只能生活在温室暖房,经不起一点点折腾。中医把这种情况称为阳气不足的虚证,需要用补法,鼓舞恢复人的正气。
中医把人体分成阴阳两面,后背为阳,胸腹为阴。怎么理解呢?很简单,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阳面,反之就是阴面。当人和其他动物一样四肢着地站立行走的时候,很明显人的腰背是向阳的,而胸腹是隐藏包含在里面。
从诊断和治疗上来讲,阳气不足的病人主要表现在腰背上,比如总是觉得后背发冷,有时感觉沉重,如同压上了石磨盘,有时感觉疼痛向后背放射。检查时,也会发现病人后背的肌肉板滞僵硬冰冷,最终治疗也落实在腰背的经络腧穴上。同样,阴寒内盛病人的主要病痛表现在胸腹,病人会觉得胸闷、气短、胸痛、腹痛、憋胀、嗳气、咳吐痰涎等等,诊断也能发现患者胸膺冰冷、有压痛点,腹部有痞块、条索状结滞,腹部肥满突出,两胁下结块,肚脐周围有痰结、小肚子冰冷坚硬等等问题,最终治疗也应该落实在胸腹的经络腧穴上。
疏通温煦督脉和膀胱经是补益阳气的好方法。
想补益人体的阳气,要疏通温暖两条经脉。我们人体阳气最足的经脉是督脉,其次是膀胱经,这两条经脉主要循行在人体的后背,督脉走在正中间,从尾骨沿脊柱一直上行到颠顶,然后下行经过印堂鼻梁止于上牙龈。督脉一旦阳气不足,除了出现腰背症状以外,最明显的影响就是鼻腔。
鼻子联通肺脏,它的功能是温暖湿润吸入的冷空气,鼻子一凉,寒邪就直接攻入娇嫩的肺脏,人就免不了出现咳喘。膀胱经起于目内眦,经过眉头(这里是额窦所在地,很多有鼻炎、鼻窦炎的患者就是这里出了问题),上到颠顶,下行肩背,分列在督脉两侧,人体内脏的所有背俞穴都在膀胱经上。所以想补益阳气,就要疏通温暖这两条经脉。
我曾推荐过天灸的方法,这个方法就能很好地温煦这两条经脉。做法就是在冬天阳光明媚的时候,一般选择午后,关好门窗坐在屋里,背对阳光,根据屋里温度可以增减衣服,让温暖的阳光照晒在后背上,最好不要晒到后脑勺,因为这样会使人的头脑发热,晒到脖颈、肩背、腰就可以了。这样晒1~2个小时,直到自己鼻尖出汗或喷嚏打出来为止。
医院贴膏药,也就是三九贴。医院配制的膏药一般都是用有散寒祛风作用的药物,敷贴的穴位都是在膀胱经上,能防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易在冬天发作的病证。
贴治过程中忌食生、冷和不易消化的食物;要避免过多出汗而影响药物的贴敷力;此外贴治过程中不必盲目中止其他药物的服用。
综合CCTV4中华医药、最爱大北京(ID:beijing-beijing-)及网络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掌柜献温馨·健康进万家
传播中医养生知识,弘扬传统中医文化,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你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拥有健康,享受快乐!养生茶楼自媒体
长按下面图中的北京治疗白癜风最专业的医院河北哪里治白癫风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zqapn.com//kcyhl/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