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止痛、抗炎都可以的学霸选手解热镇痛抗炎药

解热镇痛抗炎类药物大多属于非处方(OTC)类药物,其应用仅次于抗生素,为大众最常用的药物。它广泛用于感冒,发烧,止痛等。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将其作为家庭常备药,在发烧、头痛、关节痛、牙痛时吃上一颗,便能缓解疼痛。

◎发展史◎

早在19世纪以前人们就发现咀嚼柳树皮可以退热和缓解疼痛。年,从柳树皮中提取得到水杨酸,并在年人工合成了这种化合物。年,人们发现水杨酸钠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而用于临床治疗。年,水杨酸的衍生物——阿司匹林正式在临床使用,应用至今。随着苯胺类、芳基乙酸类及芳基丙酸类等解热镇痛药的相继问世,临床应用较广,给患者带来福音。

◎作用原理及应用◎

解热

通过影响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使发热病人的体温恢复正常,但对体温正常者没有影响。多用于儿童及成人退烧药,或者感冒药中缓解感冒症状。

镇痛

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产生镇痛效果具有中等强度的镇痛作用,但其强度不及吗啡及其合成代用品。用于牙痛、头痛、神经痛、关节痛、月经痛、肌肉痛等,但对严重创伤性剧痛以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

抗炎

通过抑制炎症过程中缓激肽的释放,改变淋巴细胞反应,减少粒细胞的单核细胞的迁移和吞噬,产生抗炎作用。用于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但不能根治,不能减少合并症的发生。

◎分类及代表药物◎

◎如何合理应用解热镇痛药?◎

1.不要混合服药

在服用药物之前,我们要仔细查看药品说明书,看是否重复用药,例如感冒后我们经常购买的美林、感冒灵、快克,散利痛、芬必得等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成分,过量服用会产生肝肾损伤,严重者可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2.饭后服药,不要饮酒

大部分解热镇痛药有个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胃肠道反应,口服对胃肠道粘膜有刺激作用,易诱发或加重胃肠道疾病,而吃药后再喝酒,它们与酒精双重“协同”作用,共同损伤胃黏膜,常引起胃溃疡、胃出血和胃穿孔。故应饭后服药,服药期间,要滴酒不沾。

3.确诊病症后对症用药

任何解热镇痛药都应该在确诊疾病后使用,如随意购买长期服用,可能会造成掩盖疾病耽误病情的发生。当用于镇痛时,必须是确诊属于头痛、牙痛、肌肉痛、月经痛、关节痛和神经痛等,才能应用解热镇痛药。因阑尾炎,胆绞痛,平滑肌痉挛引起的急性疼痛等,在初期都表现为腹痛,但解热镇痛药不一定有效,反而还会耽误诊断治疗时间。

4.患有其他疾病慎用解热镇痛药

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哮喘等慢性疾病,使用止痛药时应咨询医师或药师,因为以上慢性疾病需长期服用的药物与部分解热镇痛药可产生药物相互作用。例如糖尿病的神经疼痛一般不建议服用解热镇痛药止痛,这会让神经越来越不敏感,导致后期患者丧失感觉;哮喘患者慎用阿司匹林,因为其可诱发哮喘病的发作。

5.特殊人群使用要注意

特殊人群在使用时一定要在医生或者药师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购买使用。布洛芬易通过胎盘屏障、易随乳汁分泌,故妊娠期及哺乳期禁用;对乙酰氨基酚用于幼儿退烧时要根据体重计算剂量,老年人退烧时,体内生理水分比较少,服药后大量出汗,易导致虚脱休克,应适当减量。

6.掌握用药剂量和疗程

应遵医嘱用药,不随便加大剂量和延长疗程。若用药后几天仍然不好,应及时复诊。很多人感冒了总想快点好,怕耽误事儿,就会加大服用感冒药的剂量,对自己“狠”一点,但是过量引起的不良反应可能是致命的。

总结

吃对药,会吃药,对我们的疾病是有帮助的。但是,不按说明书滥用药物,会产生不良反应,影响身体健康。因此,要合理使用解热镇痛抗炎药,让它减轻而不是加重我们的“烦恼”。

?动动手指分享到朋友圈?

?相逢见德回春知术?

?医院?

?感谢您的支持?

发现更多精彩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zqapn.com//kcyjg/1172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