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索这17年他的悲喜世界(图)

冯小刚和他的电影已从调侃堕入寻思是怎样一个导演,有怎样的经历,才能让他走在电影的两极,一年拍悲剧一年拍喜剧,哭或笑,多大的反差,但他全做到了。从2007年他拍的《集结号》在北京工人体育馆举行首映式,到2010年他拍《唐山大地震》在全国征集道具,再到2012年11月25日他的《一九四二》在北京举行媒体见面会,我前后采访了冯小刚三次,如今想一想,他总是把悲剧弄得很大消息,而喜剧则走偷着乐的线路。冯小刚把热忱、豪情、体力、精力、人脉和资金足足用在他的悲情片上,而他的喜剧总是易如反掌,难道老冯重悲不重喜?曲折的人生是他悲喜的源泉在百度名片中,记载着冯小刚的一段故事,在看完他全部17年的电影历程后,仿佛感觉这段文字是对他或悲或喜的电影之路的最好诠释。冯小刚在自传中这样描写母亲苦难的一生:20岁就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孤身一人来到北京;婚后又失去了一个年仅两岁的女儿;35岁时离婚;45岁时身患癌症;47岁患脑血栓,尔后长达16年瘫痪在床。冯小刚说,在已离开这个世界的无数生命里,母亲的离去是真正从苦难中得到了摆脱。而母亲生前留给他的一句话,更是令他至今缭绕在耳际:“儿子,你会顺顺利利的,所有的苦难都让妈妈一个人替你尝尽了。”另一个令冯小刚牵肠挂肚的亲人是他的女儿。女儿出身后被发现得了先天唇腭裂,“我姐夫给女儿起了个名字:冯思语。意思是盼望她有朝一日,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说话。期望值不高,不像很多家长给孩子起的名字,充满人生远大理想。小思语一岁半时,我1狠心,在口腔医院给她做了手术……”“手术后,女儿伤口愈合得很好。说话口齿伶俐。我把女儿的名字改了一个字,‘冯思语’改成‘冯思羽’。意思是,盼望她茁壮成长羽翼饱满。也和其他家长一样,理想也有点远大了。这就叫得寸进尺。”冯小刚的人生,如上面那段文字所描写,大抵是以悲剧开始的,则仿佛也就不难看出他对悲剧感悟的与众不同。固然,正如他看透了生死,也像对女儿人生美好的得寸进尺一样,冯小刚对喜的向往和骨子里的豁达也让他乐意轻松地看待人生。始终相信,一个人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的种种经历,将成为他往后所有行动的最根本源泉所在,因而,冯小刚不同于其他导演,他的或悲或喜,那末天经地义,由于他相比其他导演来讲,具有一个更戏剧性的人生。从另一个方面讲,冯小刚也许是中国导演界最能说、最会骂的一名,他的张扬来自于他的无所畏惧,并不是由于在电影界的位高权重,而是骨子里的,正如他的朋友发表的一篇名为《我所认识的冯小刚》的文章中所提到的:“冯小刚有着北京人典型的特点:语言俏皮、不伏输、讲哥们儿义气。”其实,这位朋友还没有说完,冯小刚还有一种自嘲的特质,在参加《一九四二》5支电影预告片发布会上,台上的冯小刚就对着来自全国数十家媒体说:“我今天很忐忑,由于没化装就来了,没往脸上扑粉,以往我的助理要在我脸上抹半天我才敢出来见人,但我想既然《一九四二》是一部照耀中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国人人性的镜子,白癜风要怎么治疗那我今天也无需再照自己的那面镜子了。”冯小刚坦诚的露着他那张班驳的脸,说着大实话。而这类自嘲,也恰恰体现在了他的《一九四二》中,由一个人的自嘲,变成了一个民族的自嘲。冯小刚爱用熟人,在很多次采访中他都对表示,用自己用习惯的演员,“可以排除其他很多麻烦的事情,专心投入到创作中。”看来,冯小刚为什么爱“杀熟”?恐怕是由于这些熟人有着和他的某些性情中相同的地方,在采访《唐山大地震》时,他对本报表示,“徐帆穿那些礼服浑身不自在,生活里她也不喜欢名牌。所以在胶片里的徐帆,也是演一个实在、有血有肉、接地气儿的角色。”再看看冯小刚的朋友们,张国立、葛优,他们身上都有种朴实的元素,一种平民老百姓的特质,这类特质与冯小刚的电影气质很吻合,所以,在冯小刚的电影中,永久是铁打的朋友流水的明星。冯式悲喜已愈来愈不“单纯”从冯小刚的人生角度讲,没有绝对的悲喜,其实,在冯小刚的内心深处,对悲喜和他招牌式的贺岁电影之间的关系,还是很奥妙的。在《一九四二》发布会现场,本报问冯小刚,明年会拍什么样的片子,他却这样回答:“去年没有贺岁片,今年也没有贺岁片,明年可能会给观众拍一个贺岁片。”冯小刚仿佛并不想把他的这部影片定为贺岁片,如此悲情的电影与贺岁格格不入,他喜欢欢乐的贺岁,中国人图着个喜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丰富,冯小刚的悲喜也日渐不那末单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了一种趋势。不同于此前《非诚勿扰》那种张扬而单纯的宣扬——“想不笑,打麻药”;也不同于《唐山大地震》那种干脆的目的性指向——“这是一部让你痛哭的影片”,如今的冯小刚对表示:“希望观众看完《一九四二》有收获,没有浪费了这个电影票的钱。”“收获”,成了冯小刚的新名词,悲喜自在人心,什么样的感觉取决于观众,他已不想再掌控甚么,学会了默默地讲述。在采访中,徐帆对抱怨说,冯小刚不让她在电影里有情感的表达,“在那场花枝自愿被卖,和孩子分别的戏中,他说我们现在不讲求情感。但我是做不到像白开水一样地说台词,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泪。但导演坚持,灾民的感情,应该是寒风中垒起的岩石中生长的荒草,在巨大的灾害眼前,悲伤显得太奢侈了。”冯小刚已开始悲而不悲,乃至是自嘲的方式笑对悲伤,这点不光让他的老搭档们惊讶,也让在好莱坞混迹多年的戛纳影帝、奥斯卡最好男配蒂姆·罗宾斯悲从中来:“这是人性最黑暗的电影,也是人性最温暖的电影。中国人临死时的不追问,有一点自嘲,让我很心疼。”冯小刚的悲喜,也是从纯洁到“不纯洁”的,1997年之前,冯小刚也拍过艺术电影,但被“枪毙”很多。1996年,冯小刚的电影《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开拍不久被迫停机,当时电影局的理由是:“剧本过于挑逗、追逐……暴露丑陋而不鞭挞丑陋,有违社会公认道德标准的价值观念,毛病引导大众审美趣味……”据他的朋友回想说:“《日子》突然被勒令停拍,王朔和冯小刚都非常懊丧地在宾馆里一筹莫展。”也就是在那段时间,他拍摄的描述一男一女两个大学生,被金钱异化,在愿望的驱动下疯狂地进行金融欺骗,终究沦为死囚的电视剧《月亮背后》杀青却遭禁。那时的冯小刚虽然如他朋友赞美的:“不想回避社会,有勇于直面现实题材的勇气。”但还是被圈内视为“毒药”。从冯小刚最初的路数看,他更忠于直面黑暗。但失败让冯小刚意想到,大胆和纯洁不能在一起,而他的翻身仗则是曲线救国下的冯氏贺岁喜剧,在观众的笑声中,他建立了口碑,但没有忘了最初的梦想,否则不会在三部贺岁片后,完成他的宿愿,将《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改编成了取得极大反响的《1声叹息》。从2000年的“叹息”以后,冯小刚的喜剧或悲剧,都有点互通互融的味道,抑或是真的悲喜交加,《大腕》是笑着谈论死亡;《》是在滑稽中讲述婚姻沦落;《天下无贼》是用死亡祭奠的人性升华;《集结号》终究有了宿愿达成的结尾;《非诚勿扰》在滑稽的相亲路上也有飙泪的爱情故事;《唐山大地震》是生死离别后的团圆;《非诚勿扰2》讲了喜剧的爱情和悲伤的生命最后时光,直到这部让我们欲哭无泪脸上还能不时显现一丝笑容并终究留下希望的《一九四二》。在《一九四二》那场大饥荒中,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在亲人都离去,只想死得离家近一些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失去母亲的小女孩,从此相依为命,一段意外找到的亲情,也让一对濒死的人活了下来,影片的结尾,旁白这样说:“那个小女孩就是我的母亲,从我记事起,就没见她哭过,她也从不吃肉……”听到这样的结尾,哭与笑,你选择甚么?本版撰稿本报张洁本版照片来源:搜狐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zqapn.com//kcyjg/8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