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号称“不死的癌症”。是一种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风湿免疫性疾病,其特征在于代表性临床病理变化的关节病变,并常累及全身多种组织器官。未经积极有效治疗的患者,有70%会在起病2年内发生骨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甚至功能丧失。
得这个病的患者,一般都非常痛苦,严重的可以说是“生不如死”......它可引发一系列症状,包括关节部位的疼痛和肿胀,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手、足和膝盖等易发部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变形,严重的连地都下不了,和瘫痪没什么区别了。类风湿关节炎不仅行动受限,疼起来一般人都受不了。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它受遗传、环境、感染及免疫等因素的影响。
01病因病因尚不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01自身免疫因素:
部分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出现症状的前几年血清中就可检测到RF和CCP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且RF和CCP抗体与RA关系密切。
02感染:
许多病原体与RA发病有关,包括支原体、病毒、细菌及其组分等。
03遗传因素:
类风湿关节炎有明显的遗传特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家族中发病率明显增高02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1.免疫调节
间充质干细胞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免疫调节作用突出表现在减缓炎症和防止关节损伤。
1.间充质干细胞调节T、B细胞
动物实验表明,骨髓、羊膜、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或关节腔内移植,对弗氏佐剂诱发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胶原诱导的关节炎均具有减轻炎症损伤的良好疗效。然而有研究报道,静脉注射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后,在关节处未检测到注射的间充质干细胞,表明间充质干细胞预防关节损伤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机体免疫系统来实现。也有研究发现也可通过直接诱导特定细胞分化成Treg细胞,而抑制免疫炎症反应。
2.间充质干细胞调节DC、NK细胞
正常情况下体内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低表达MHCⅡ类分子,但在摄取抗原或炎性刺激下,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开始分化成熟。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释放肿瘤坏死因子促使成熟树突状细胞趋向一种未成熟状态,从而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和功能;其次,间充质干细胞也具有免疫抑制功能。
2.分泌调节炎症因子
关节损伤的严重程度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进展息息相关,而间充质干细胞外分泌可能直接参与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关的炎症因子调控,可更好地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不仅如此,间充质干细胞能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炎症与损伤症状。
切记
1.防止软骨退化,有利于软骨合成代谢。2.可促进组织再生和免疫调节。3.减少关节破坏。4.有效降低炎症反应。
3.抑制破骨细胞功能
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中,关节腔内成纤维样滑膜细胞的异常活化、增殖及基质金属蛋白酶分泌引起的组织水肿增生进一步诱导了骨破坏;其次,破骨细胞的激活与活性增加又引起过度骨吸收。
03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细胞共培养实验使用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动物实验使用骨髓和羊膜间充质干细胞,临床试验使用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等可有效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
效果案例
1.在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Ⅰb/Ⅱa期临床试验中发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无毒性;
2.伊朗9例接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12个月的随访中得到积极的反馈;
3.一项Ⅰa期临床试验表明,单次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是安全的;
4.1/2期试验也证实膝关节内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助于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临床效应。
归纳小结总的来说,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机制在于两点:
01免疫调节
抑制免疫反应,消除炎症,促进Treg细胞恢复到正常水平,从而维持免疫的平衡;
02组织修复
在免疫调节的基础上,促进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增殖,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促进软骨再生和破损骨组织的修复。
如果在病变的早期没有及时、合理的进行治疗,最终会侵犯全身各部关节,造成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关节受累较多的患者更是终日不离床褥,不能动弹而极度痛苦。所以一旦确诊,要尽早治疗、规范化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本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