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RA)在急性期时,患者的痛苦最为明显,身上的关节会发红肿痛,并出现晨僵的情况,严重时患者甚至无法起床。
正因为在RA急性期经历过巨大的痛苦,在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这些症状逐渐缓解,不少患者就会觉得,关节不痛了,类风湿是不是好了,应该停药了?
关节不痛了
病变却还没消失
由于RA的特点是会破坏关节位置的滑膜,使关节部位发生疼痛和肿胀,此时,医生通常会让患者使用口服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美洛昔康、双氯芬酸等)和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
上述两种药物针对关节肿痛的症状可以进行控制,如果患者同时注意改善行为习惯,远离生活中RA的诱因,关节疼痛的情况很快会有所改善。
但这样只是疼痛得到了缓解,关节内部的病变过程却还在继续,病情继续发展会发生滑膜炎症、滑膜增生、骨侵蚀等。
针对关节内的病变,就需要长时间服用慢作用抗风湿药物(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羟氯喹等),才能阻止病情的进展,防止关节畸形的发生。
擅自停药
可能出现的后果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确诊后不管症状轻重,医院治疗,同时,用药、停药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病情是否缓解也应该由医生进行检查和判断。
如果患者仅凭“自我感觉良好”就决定停药减药,不仅会导致这段时间的治疗功亏一篑,甚至可能产生额外的不良症状:
反跳现象:RA患者在疾病的急性期通常会服用激素类药物,若在病情缓解时突然停药或者过大过快的减量,会导致病情快速复发甚至恶化。
撤药综合征:停药过快的患者,容易出现乏力、关节肌肉酸痛、情绪低沉、食欲下降的症状,严重时会恶心、呕吐,少数患者还可能出现虚脱的现象。
当患者的关节肿痛症状缓解后,经过医生的检查、评估,通常都会给出减少抗炎药和激素药的用量直至停用,同时长期服用抗风湿药物的用药计划,患者想要改善病情,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