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在线诊室 http://pf.39.net/bdfyy/qsnbdf/190705/7277980.html

为什么突然变得容易生病、食欲不振?弯腰再起身感觉头昏目眩,甚至天旋地转的?一照镜子发现脸色苍白,头发也特别容易脱落,指甲上好多竖纹隆起?为什么总是吃药,慢性病还没见好,为什么浑身总是没劲儿、头晕、上不来气?

这种种症状都指向一个问题:贫血。

贫血是极为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吸收消化能力比较差的中老年人,更加容易贫血。严重贫血时,还容易出现皱纹早生、华发早白、更年期提前等早衰状况。

可是说到补血,绝大多数人都会想到红枣、红糖。实际上,这都是错误的做法。平时生活中吃点红枣、红糖当然没问题,但吃它们并不能缓解贫血症状或达到补血的效果。

补血补的是什么

临床上常见的贫血和老百姓日常所说的“贫血”,绝大多数是指缺铁性贫血。通常是因为造血原料不足、铁吸收障碍或者慢性失血等原因造成铁丢失等造成的。此种贫血在生育期妇女和婴幼儿中发生率最高。

所以,除了接受医生的诊断和治疗以外,如果要通过调整饮食帮助缓解贫血症状,进行「补血」,我们应该补充富含铁、维生素C等营养素的食物,帮助血红蛋白的合成。

红枣、红糖、阿胶枣,真的不补血

红枣不补血

每克新鲜大枣(以下简称鲜枣)可食用部分铁含量为1.2毫克,干的红枣(简称干枣)为2.3毫克,但比起动物食材,铁含量则低得多。而且,我们每次吃红枣的量不会很大。按平均每天3~5颗大枣为例,进食鲜枣(无核)50克,或干枣(无核)25克,摄取的铁仅仅为0.6毫克左右。

这与一日推荐摄入量——成年人每日需要的铁,男为12毫克、女为20毫克,相差甚远。

且我们身体对不同的铁,吸收率是不相同的:

动物性食物中的铁为血红素铁,吸收率高,为10%~20%以上;红枣属于植物性食物,吸收率只有3%~5%。

所以,光指望吃红枣来补血,你每天吃一箩筐恐怕也难以达到好的效果。

红糖不补血

红糖是没有经过精炼的糖,其中的高达96.6%的成分是糖类,包括铁在内的矿物质的含量非常少。喝红糖水,最多能补充糖分,但靠红糖补血就不靠谱了。

阿胶枣不补血

阿胶枣实际上就是换了身马甲的枣子,像超市里那种很便宜的袋装阿胶枣,其实阿胶含量很少,根本不能补血,糖分不少倒是真。

真正补血的食物是这5种

补血第5名:蛋黄

每克鸡蛋黄含铁7毫克,尽管其铁吸收率只有3%,但鸡蛋原料易得,食用保存方便,而且还富含其它营养素,所以它仍不失为婴幼儿补充铁的来源的一种较好的辅助食品。

补血第4名:乌鸡

乌骨鸡可以温中益气、补肝益肾、延缓衰老、强健筋骨,对于月经不调、女性的缺铁性贫血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补血第3名:红肉

包括猪肉、牛肉、羊肉在内的红色的肉,都富含血红蛋白铁。这些红肉不仅含铁丰富,而且还有高达20%的吸收率。以牛肉为例,铁含量为3.3毫克/克。

补血第2名:动物血

动物血及其制品中的铁含量丰富。每克猪血中,铁含量为8.7毫克;每克鸭血的铁含量,更是高达30多毫克。

和大家认为补血的红枣一比才知道,动物血制品中的铁含量确实丰富,而且几乎都是血红素铁,极易吸收利用,对补血有很大帮助。

补血第1名:动物肝脏

动物肝脏含有丰富的铁,是最理想的补血食物之一。可以卤制、爆炒、煮汤,建议和绿色蔬菜搭配。年轻人一周吃2-3次即可,每次10-30克,50岁以上的半个月吃一次即可。

3个关于补血的重要提醒

一、除了上面这些食物,豆制品、动物血、鱼、虾、花生等也要吃,同样能够补血。

另外,还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对补血也有一定的帮助,因为维生素C可以帮助铁的转化和利用。

二、导致贫血的首位原因是缺铁,贫血的治疗不能够依靠补血的保健品来治疗。

例如对于缺铁性贫血,就需要进行补铁,而不是单纯吃一些补血的保健品,这对于治疗贫血作用不大。

三、喝茶要适量,否则很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因为茶叶中的鞣酸和咖啡中的多酚类物质,可与铁形成难以溶解的盐类,抑制铁质吸收。因此,女性饮用咖啡和茶应该适可而止。

养血就是养命,尤其是女性,要想健康美丽,气血充足是根本。

补血更有用的是多吃富含血红蛋白铁、植物性铁和维生素C的食物,必要时去看医生,有针对性的治疗,才能看到好效果。

医院中医特色治疗部

中医特色治疗部于成立年,采用传统中医非药物疗法为主要治疗方法,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积极开展针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及亚健康人群保健治疗的中医特色治疗项目。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科室不断完善壮大,拥有一支技术精湛,团结协作,不断进取的团队。同时诊疗技术不断提高和丰富,形成了中医特色明显,临床疗效显著,集临床,教学为一体的临床科室。

中医特色治疗部运用拔罐、热敏灸、推拿、针刺、穴位敷贴,耳穴压豆,穴位埋线,整脊推拿,正骨推拿,穴位经络按摩,保健按摩,足疗和手疗等中医疗法,治疗内、外、妇、儿、骨科、皮肤等科多种常见病症,同时也将中医疗法运用于健康和亚健康人群的保健治疗,构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其中,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寰枢关节失稳、骨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偏头痛、功能性便秘、失眠、中风后遗症、带状疱疹后遗症、肥胖症、黄褐斑,痤疮、痛经、宫寒及各类寒性病、脊柱侧弯、骨盆倾斜所致的胸闷、胃痛、男性功能障碍、痛经、盆腔炎等疾病的治疗以及免疫力低下的调节、针灸美容等疗效显著。

长按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zqapn.com//kcyfl/108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