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致残率高的病症,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药物。蜂针疗法是用活蜂蛰刺穴位或患处,以及注射蜂毒注射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该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奇特的疗效。
关键词
蜂针疗法;蜂毒;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类风湿关节炎的全身性表现除关节病变外,还有发热、疲乏无力、心包炎、皮下结节、胸膜炎、动脉炎、周围神经病变等。
蜂针疗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良好的效果,本疗法是用活蜂蛰刺穴位或患处,以及注射蜂毒注射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蜂针的主要成分是蜂毒,即蜜蜂毒腺和副腺分泌出的具有芳香气味的淡黄色透明毒液。贮存在毒囊中,蛰刺时由蛰针排出,是一种有良好药理作用和生物活性的复杂混合物。从中医角度看,蜂毒进人人体以后,能活血化瘀、消肿止痛、通经活络、祛风散寒的功效。另外,蜂针刺入穴位,有针刺经穴的机械性刺激,又有蜂毒的药理作用,蜂蜇后局部的红肿反应,还有类似温炙的治疗效应。所以,蜂针治疗同时具备了针刺、温灸、药物治疗的多种功效。是其他方法无可比拟的。
资料与方法
本组共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诊断标准。其中男41例,女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8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达24年。多数患者就诊前服用多种药物治疗,疗效不佳而采用此法治疗。
治疗方法:治疗用蜜蜂为意大利蜂,治疗前做皮试,无过敏反应,即可开始正规治疗。根据病变的不同部位,在患病的关节就近取穴位蜇刺,如腕关节可取阳溪、阳池等;膝关节可取内膝眼、外膝眼、委中等。每日治疗1次,用蜂量从1只开始,每日递增1~2只,每日用蜂量视病情可达20~30只,2个月为1个疗程。每年治疗1个疗程,连续3年。
疗效标准与结果
2.1疗效标准
(1)临床缓解:关节肿痛消失,功能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指标(类风湿因子、血沉等)恢复正常;
(2)显效:多数关节肿、痛明显减轻,活动功能好转,晨僵时间缩短50%以上,实验室检查指标接近正常;
(3)有效:多数关节肿、痛减轻,活动功能有所恢复,实验室检查指标趋于好转;
(4)无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无改善。
2.2治疗结果
临床缓解21例,显效89例,有效6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5%。
讨论
蜂毒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临床镇痛效果比安替比林要好。
(1)增加下丘脑的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的含量,5-羟色胺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可提高痛阈,降低疼痛敏感性;
(2)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减少前列腺素E的产生,达到镇痛的作用;
(3)与脑内阿片受体结合发挥其镇痛作用。许多类风湿关节炎病人长期用镇痛剂和激素,但经几次蜂蜇后即可停服止痛剂,说明蜂毒镇痛不但有近期效果,还有远期疗效。
蜂毒有明显的降低血沉的作用,其具有高度药理学和生物学活性,尤其是多肽类,多肽成分具有直接抑制炎症的作用,又可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使ACTH分泌增多,同时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阻止白细胞游走及抑制前列腺素E2的合成,继而发挥抗炎作用,在改善微循环的基础上起到缓解关节症状的作用。
蜂毒有调节免疫水平的作用。蜂毒对免疫水平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在一定剂量和时间内可增强免疫作用,而在另外情况下,又显示抑制免疫的功效。研究表明蜂毒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有效成分为低分子化合物(分子量<~)。蜂毒及其组份蜂毒肽、蜂毒明肽和MCD一肽的免疫抑制作用,是由于刺激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皮质激素的缘故。
通过临床观察,发现蜂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确实有一定的优势,可较快地缓解症状,使疼痛肿胀减轻,消除晨僵,帮助患者关节活动及功能的恢复,虽然蜂针有类似皮质激素样的作用,但是无激素类药物产生的“水牛背”、“满月脸”等不良反应及戒断症状,避免了耐药性及对激素类药物的依赖性。目前多数来求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属缓解期,有的病人关节已出现变形,并伴有类风湿结节、晨僵明显、疼痛肿胀等,蜂针都有良好的效果。处于缓解期的病人大多数需接受治疗1~3个月,待病情稳定,症状缓解后方可停止蜂疗,或延长蜂疗的间歇期。而处于急性(发作)期的患者,若从未服用激素类药物,则疗效一般较好且快。但是有的患者长期服用地塞米松、强的松等激素类药物史,这类患者与未服药的患者相比疗效较差。原因可能是激素与蜂毒之间存在一定的拮抗关系,目前尚不清楚其机理。当然疗程的长短与诸多因素相关,如:疾病的严重程度、患病时间的长短、个体差异性、工作生活环境、气候状况等。故在针对每一个具体病人作治疗方案时,需结合上述因素综合考虑。连续接受蜂疗的患者在病情控制后可停止蜂疗,每年在感觉不适时复诊即可。
转载于天之力医药[注]更多信息和参考文献均略,需要者请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