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病,我国现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超万。然而,调查研究显示,我国RA患者从出现典型症状至确诊RA的中位数高达6个月,25%的RA患者经1年以上才能确诊。
为了进一步加强类风湿关节炎的鉴别诊断与规范化治疗,本期圆桌派有幸邀请到医院古洁若医院谈文峰教授一起分享类风湿关节炎的诊疗经验。
在介绍与会嘉宾后,医院的谈文峰教授首先分享了关节炎的鉴别诊断。谈教授指出,病史及体格检查是诊断的前提。在诊断关节炎时,诊断思维有两个维度,一是时间,急性还是慢性,二是受累关节数。结合这两个维度和患者的病史及体征,可以帮助判断患者关节痛/关节炎的原因。
随后,谈教授介绍了几个疾病相关关节炎、假性痛风和假性骨关节炎等疾病的特征,并分享了几例难治的关节炎。如IBD患者中6-46%有关节炎表现,中轴关节和外肘关节均可能受累,分为与IBD复发有关的TypeI型和与IBD不平行的TypeII型;细小病毒、乙型肝炎病毒风疹病毒和甲病毒等可能引起病毒感染相关的关节炎,多表现为对称性关节痛,少数有关节炎,关节症状短暂,常6周,呈自限性;多关节炎或类似PMR的症状可能是恶性肿瘤的首发表现,不典型的多关节炎可能作为副肿瘤综合征出现。
最后,谈教授强调,应重视类风湿关节炎的鉴别诊断,避免惯性思维,多考虑其他可能疾病。
来自医院的古洁若教授在会议上分享了类风湿关节炎的规范化诊疗。
古教授指出,中国RA患者存在病患多、诊断延迟、病情重者多和并发症多四大主要特征。国内外多部指南指出,早诊早治、T2T策略是RA患者控制病情和改善预后的关键。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的规范化诊疗流程侧重整体管理,关于诊断、随访及生活方式均有推荐。早期诊断对RA患者治疗和预后影响重大,临床医师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指南推荐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选用影像技术,有助于RA早期诊断。
而治疗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关节疼痛、肿胀数量及实验室指标后制定。同时还应当监测RA的常见并发症。一般而言,RA患者一经确诊,应尽早开始传统合成DMARDs治疗,对我国符合生物制剂DMARDs适应证的患者应进一步规范药物的使用。
患者的规范化管理能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提升治疗效果及达标率。而个体精准化治疗方案则有望改善RA患者的病程,增加缓解可能性。
本期圆桌派参会嘉宾:
讲者:医院古洁若教授、医院谈文峰教授
特邀嘉宾:医院谷占卿主任、广医院庄宇主任、医院冯明亮主任、上海医院王璇医师、医院许敏医师、上医院魏丽主任、医院吕银成主任、海军医院殷健主任、上海交通大医院李慧凛主任、医院王磊医师
讨论环节
单纯CCP高但未达到类风湿诊断标准的患者如何管理?
谈文峰教授:该问题目前学术界上有争论,我认为,一旦患者有关节炎出现,包括肉眼不可见的滑膜炎或肿、痛、僵症状明显建议治疗。
01
哪些患者会选择滑膜穿刺检查?
古洁若教授:滑膜穿刺活检是精准医疗的核心部分,在类风湿患者中,以关节滑膜增生作为核心病变,因此,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关节滑膜活检。
02
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慢病管理有何忽视之处?
古洁若教授: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个全身性疾病,目前在共患病管理方面有所缺失,有必要加强重视。
03
在两位教授讨论完学术内容后,与会嘉宾共同参与了提问环节。
许敏医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如何选择?
谈文峰教授:没有明显疾病活动的情况下,可以尽快手术。
04
魏丽主任:如何提高患者依从性?
古洁若教授:可以通过病友会为病人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帮助他们互相交流,从而提升他们的依从性。
05
专家寄语
谷占卿主任
重视关节炎鉴别诊断,避免惯性思维,除风湿病外也应考虑其他疾病可能。
冯明亮主任
规范化检查和鉴别诊断有助于早期诊断病因,通过电话或APP随访有助于规范化患者管理。
李慧凛主任
强调规范化诊治,根据循证证据选择类风湿关节炎药物。
扫码观看回放
直播回放已生成,快来扫码一起回顾精彩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