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小鱼

作者:拟南芥(科学作者)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大概是生物史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古生物学家曾在恐龙的化石中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存在的蛛丝马迹。而在美国田纳西州出土的印第安人骨骸则显示,早在公元前45世纪,就已经有人类成为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

类风湿性关节炎会让患者承受巨大的疼痛,还会让关节僵硬变形,因此对社会有不小的影响。在有完善的现代医学记录之前,艺术和文学作品中也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体现。巴洛克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彼得?保罗?鲁本斯在著名画作《三美神》中,就很有可能描绘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

医学史学家怀疑,鲁本斯的名画《三美神》中描绘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在画中,最左边的一位美神的右手手指出现了明显的变形,鉴于一般的外伤和疾病不会影响所有手指,所以很多医学史学家认为这幅画是在相当写实地表现类风湿性关节炎。

在现代科学产生之前,人类对疾病的解释来自感官和本能的直觉。因为不同地区的人类仍属同一物种,神经功能和认知能力相仿,足以抵消文化和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所以不同地区的传统医学在对疾病的解释上也有惊人的相似性。

英语里,风湿病(rheumatism)来自希腊语词根“rheuma”,意为流动(或运动),尤其是指在身体的不同部位间流动。一般认为,借用运动来描述疼痛的是古希腊著名医学家盖伦[2,3],他首先使用了风湿这个词。盖伦继承了希波克拉底的体液学说,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这四种体液如果失去平衡,就会造成疾病(这种说法完全可以在中医理论中找到对照)。此后的医生认为,体液在身体中流动,并在关节中过度积累,就会导致疼痛。

与之类似,中医同样注意到了关节疼痛来去无踪,转移迅速的特点,并用常见的自然现象“风”来形容它。《素问?风论》描述:“风者,善行而数变”。在中医的描述中,有大量的疼痛被称为“风”,比如痛风和头风。而盖伦理论中流动的液体也可以在中医中找到对应,也就是象征水分的“湿”。《黄帝内经》和成书于西汉早期的《神农本草经》都分别提到了“风”和“湿”,不过作为两个不同的病因。直到东汉末年的《金匮要略》里,作者张仲景才把关节痛和发热等症状统称为“风湿”。[4]

传统医学理论的论证往往混杂了因果,形成循环论证。比如,这些理论会根据症状的表现将某种自然元素或自然现象附会在一起,并将之作为病因。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和中国的传统医学都把湿度和气温作为风湿病的起因。而现代医学中,风湿病涵盖了一大类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其中之一。

长期以来,西方一直采用放血疗法和水蛭吸血法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这是19世纪前的西医们在面对肿胀的身体和猜测体液失衡时万用的疗法。除此之外,他们还给病人喂了不少金属和非金属元素(比如金、铋和砷)。这不仅对病人毫无帮助,还会带来明显的副作用。

放血疗法曾是西方医学最常动用的手术。画家:JamesGillary,图片来源:Well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zqapn.com//kcyjg/103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