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则治法篇
一、经典条文赏析
原文: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释义:
疾病初起时,可针刺而愈;对某些疾病,当其邪气方盛时,不可迎其势而刺治,等待邪气稍衰或病情稍缓和时再行刺治。
所以病邪轻浅的病证,当用质轻而升散的药剂或方法治疗,以祛邪外出;病邪深重者,宜逐步克削其邪;气血虚衰的病证,可用补益的方法,使气血充盛而彰显。
阐发: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如何把握治病时机?
“病之始起”时,我们应当通过治疗截断病程,控制疾病不向危重发展。但“待衰而已”,绝非放任疾病发展之意,而是强调了把握治病时机的重要性。
比如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三伏贴,一般在三伏天进行治疗,即小暑和立秋之中。其以“冬病夏治”为指导思想,对慢性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痛经等常在冬季发作的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治疗各类慢性发作性疾病时,我们也常常选取疾病稍缓之时进行治疗,比如在经水未至时治疗女性痛经。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何谓因势利导?
在疾病进程中,其病位、病性与病势都是动态发展的。因势利导就是根据疾病的病位、病性与病势,选取对应的治疗法则,可以是顺势祛邪外出,也可以是逐步克削其邪。
阐释因势利导,可以用治疗风温初袭肺卫的桑菊饮为例,解释“因其轻而扬之”。
“太阴风温,但咳,身不甚热,微渴者,辛凉轻剂桑菊饮主之。”
病起于“温邪上受”,属上焦,未及中下二焦,此时以桑叶、菊花为君药轻凉宣透,清透风热邪气而宣肺,意在将邪气“升而逐之”。在桑菊饮方中,大部分的药量都在三到五克,用量最大的桑叶也不超过八克,体现了“因其轻而扬之”的治疗原则。
若是使用下法等,可能反而令邪气深入,病情加重。
综上所述,中医在疾病治疗时极富智慧,这种指导思想至今在各种治疗方法中依旧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应当不断学习经典,领略更多中医思想。
二、经典之我见
基础医学院“生生”导师团级中医学(5+3一体化)专业的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运用《黄帝内经》的智慧与曾经学习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知识融会贯通,得到了更深的感悟与理解,让我们听听他们怎么说?
本条条文所说的大致意思是:疾病初起时,可针刺而愈;病邪亢盛时,针刺时宜留针,稍待邪气渐衰。病邪轻浅在表的,用发散宣扬法;病邪深重在里的,用攻泻法,克削其邪;气血虚衰的,用补益法治。
通过本条,我们能够发现祖国医学的治疗原则针对不同病情的发展时期、病证种类是有所变化的,很早就体现出”随证治之“的思想,在后世的许多著作中也被着重强调,比如正在学习的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就说”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长须识此,勿令误也。“联想到治疗的前提是准确辩证,更加提示我们诊断与诊断后的治疗方法选择尤其重要。
——苏颖瑜
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我逐渐深刻体会到中医治疗对每一个个体的重视与尊重,《素问》中:“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这句话说病人为本,医生为标,病人与医生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就不能取得疗效。这就要求医生深入的了解病人病情切中病机,病人也要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两者共同努力才能更快的战胜疾病,也就是运用“标本相得”的思想,这启发我在以后的临床治疗中,我们不能仅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治疗疾病,更要调动病人治疗疾病的积极性,深入沟通,双向努力,才能更快更好的达到治疗目的。
——袁岁芳
供稿:朱思越
编辑:刘艾博
审核:薛辉洪静
精彩回顾
END
欢迎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zqapn.com//kcyjg/14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