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内需15载:潜力大增长难
7月,国务院内部频频释放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信号。短短10天,三次提到了消费。距2008年年底"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10措施"出台近五年,扩大内需仍然年年处在中央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7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大在棚户区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消费上的投入;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指导意见》,第五条要进一步发展消费金融促进消费升级;7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拉动国内白癜风专科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止步的消费率投资、出口、消费一向担当推动经济发展的"3驾马车"角色,而其中投资与消费被称为"内需"。扩大内需是指通过提高投资率或消费率,进而提高内需率。中国经济发展的拉动力和突破点,在于包括消费、民间投资和完善公共服务在内的内需市场。中国在扩大内需的道路上求索已逾十年,而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高投资率,国内消费需求增长难"的困局。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中的一块"硬骨头"。长期以来,消费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占GDP比重一直徘徊在40%到50%之间。与之构成比较的是投资所占比重。近五年的数据显示,仅固定资产投资一项占GDP的比重就接近50%。以扩大投资规模的途径来支持GDP高增长,一方面使得投资、消费失衡,另一方面也加重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不经意点燃了中国启动"扩大内需"宏观经济政策的引擎。权当救火之策,国务院在第二年初增发1000亿元财政债券,用于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另外还实行下落存贷款利率、提高出口退税率等宏观调控政策。其后十年,我国投资率从1998年的36.2升至2007年的42.3,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但终究消费率却从59.6下降至48.8,比世界平均水平低30个百分点。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并没有在实质上构成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机制,投资偏离了"促进消费"的轨道,遗留了一堆病症,诸如重复投资、产能过剩、资金利用效率低等。上海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院长陈宪认为,消费与投资并不是简单此消彼长的关系,投资增加未必一定带来内需增加。"投资要解决投资主体的问题,即减少政府投资,增强民间投资;消费要解决消费的问题,即收入、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中国储蓄率一般占到50左右,缘由与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的提供有关,这么多年来消费变化不大跟这些方面变化不大有关系。"陈宪说。"扩大内需"年年提2006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其中,更加醒目地提到1要"坚持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2是"注意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公道引导和有效调控"。1998年也是中国住房制度上划时代的一年,从此结束福利分房,引入市场机制,对房地产的片面扶持导致房价攀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发布的《中国房地产发展状态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认为,房地产会挤占居民其他消费支出。根据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偏向,每期还款金额都将挤占70的相应消费支出。而国家对扩大内需的重视度仍在年年加码。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10措施"出台,包括保障安居工程建设、农村基础建设、医疗和文化等公共事业领域的投资等。紧跟的4万亿投资中,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投资占44。拉动消费特别居民消费是一揽子扩大内需计划的战略重点。2008年4季度以来,国家实行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汽车购置税减半等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措施。2009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到达198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10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125"(2011年~2015年)计划建议将扩大内需立为中国未来5年发展的第一要务,扩大消费需求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经济学家厉以宁在2012年某次论坛上发言称,以投资拉动为主转变为民间消费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必须有一个过渡。如果突然从投资拉动变成了民间消费拉动,消费气力不够,中国经济可能会降到5。"城镇化的潜力"哪家医治白癜风医院好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发农村消费市场逐渐占据扩大内需的显著位置。"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实行4年后,据财政部测算,实现家电下乡产品销售4.8亿台,累计可拉动消费9200亿元。而据国家统计局测算表明,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对全部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对一种家电产品的普及多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万台消费需求。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2012年上半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言道,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与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互生互存的城镇化在10八大以来更是被密集提到,由国家发改委主导的《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预计,城镇化将在未来10年拉动40万亿投资。"新型城镇化"在2012年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成为1大亮点,这也是2008年至今首次单独把城镇化作为重点提出。以后,大量券商、金融机构都表达了将其作为未来重要投资主题的期许。正如国泰君安一名分析师指出:"新型城镇化短时间是一个概念,中长期是一个主题,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肯定是以城镇化作为总纲"。医药、基建、商贸、农贸、银行等行业反应剧烈,在城镇化的大门口伺机"下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其仁曾撰文指出,将来十年释放中国经济空间的途径有两个:中国的开放和城镇化。"如果这个文章做好了,就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既带动了投资,又带动了消费,还提高了生活质量。中国名义的城镇化率是51,而发达国家都是70以上,所以城镇化还会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能量。"中国目前城镇化率刚超过50,陈宪称,假定中国还有30年的城镇化历程,每一年增加1个百分点,固然会拉动投资和消费。"城镇化为内需增长提供空间,但是它应该是市场主导,而不是政府主导的。"从1998年至今,"扩大内需"从工作重点变成战略基点,每一年都充斥着政府为此所做的努力。各种措施包括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基础建设、社会保障、城镇化、消费金融等,都各自表达着对"扩大内需"的期望。但陈宪告知《第一财经》:"在制度上还没有一个顶层设计,这是一个可启发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