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肿胀之病因病机

  RA肿胀是指关节周围水肿而胀的一种症状。通常表现为局部或小范围隆起,高于正常的人体组织结构,以致皮肤纹理和体表骨性标志变浅甚至消失。早期常常伴有静息痛,压痛不显著,皮温升高;中后期多见活动性疼痛、触之压痛较甚,但局部皮温降低。但无论疾病处于何种阶段,肿胀之处触之多僵硬,不随按压的力度凹陷或起伏,肿胀的部位以外周关节为多,肿胀多局限于关节或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对称性出现,尤以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跖趾关节等小关节为著。临床观察发现,RA之肿胀无论处于何期,其病因病机,实证多为热毒、痰湿所致,虚证以气虚阳郁为主。

1、热毒肿胀? 《伤寒论》中既有白虎汤治疗关节肿痛的记载,《金匮要略》亦有白虎加桂枝汤治疗历节肿痛。白虎汤善治急性热病,说明张仲景时期就萌发此病与热毒的关联性。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载:“热毒气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焮热赤肿疼痛也。”唐·孙思邈《千金方·诸风》亦云:“热毒流入四肢,历节肿痛。”直接表明热毒是导致关节肿胀的重要病因病机。及至金元时期,朱震亨《丹溪心法·痛风》云:“痛风而痛有常处,其痛处赤肿灼热,或浑身壮热,此欲成风毒。”描述症状为痛处红肿灼热,甚则壮热,明显为热毒之象。清·怀远撰《医彻·杂症》亦记载用连翘、天花粉治疗关节肿胀,“治诸患痹者,有红肿甚,入连翘、天花粉。”肢体关节肿痛,痛属火热上炎,肿属湿毒急流,发动于经络之中,流注于肢节之间,甚则变生热毒,而生肿胀。

  热毒肿胀以肢节肿胀,皮色变红,皮温升高,肿胀多高于骨性标志物为主要特点。此类肿胀多见于素体阳盛,外邪侵袭,留滞关节,则化热化毒;或平素嗜食肥甘厚腻,内蕴日久,聚而成炽盛热毒,痹阻关节、经脉、肌肉,出现关节肿胀明显、色红,触之皮温升高、痛甚之症。

2、痰湿肿胀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中“病机十九条”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甚则肿,即强调了肿胀与湿邪密切相关。元·朱丹溪提出“因湿痰浊血流注为病”之说。宋·王贶《指迷方》记载了指迷丸治疗痰湿内阻引起臂痛不举病症。明·王肯堂《医级·杂病》对于痹证的病因病机更是直接指出:“痹非三气,患在痰瘀。”强调了痰瘀在肿胀中的重要性。明·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亦论及痰与关节肿胀的关系,云:“骨体痛甚及有肿块作痛者,名曰痰块。”清·喻昌亦在《医门法律》直接强调了痰湿凝滞致关节肿痛的观点:“关节肿痹,湿痰凝滞。”故而痰湿是关节肿胀的重要成因。

  痰湿肿胀以关节漫肿如馒,按之凹陷不明显,甚则局部出现痰块结节为主要特点。此类肿胀多见于痹证日久、病程较长者,患者多形体肥厚之人,湿浊内生,炼液成痰,痰浊郁阻于关节,肿势波及肌肉,或痰聚皮下而结肿,出现关节肿胀漫肿如馒之症。

3、气虚阳郁肿胀 《中藏经》对于肿胀描述,直接提出“气痹”的概念,指出痹证与情志直接相关,曰:“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则气结于上。”情志郁结或过极与关节肿胀十分密切,其中尤以“气(阳)郁”为甚。《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因于气为肿。”亦云:“热胜则阳气内郁,故红肿暴作。”这是最早关于阳气内郁导致肿胀的记载。怒喜思悲等五志过极,在内则表现为阳郁,在外则表现为肿胀。此外,南宋严用和所撰《济生方·痹》云:“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表明气虚而腠理空疏,易感外邪而成痹,即虚为痹证发生的根本原因。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久病必耗伤正气,气血亏虚而郁滞,阳气不能温煦、推动机体津液、气血、经脉等,正如清·尤怡在《金匮翼》所载RA之肿胀与气虚阳郁的关系:“结阳者,肿四肢……阳结故不得行于阴,阳脉不行,故留结而为肿也。”

  气虚阳郁肿胀以关节反复肿胀,疼痛及肿形不甚,乏力较甚,发作常与情志密切相关为主要特点,多属虚证。此类肿胀多见于平素情志不舒,病久入络,耗气伤津,气血亏虚,阳气郁遏,病情易反复;或情志刺激,气机不得宣通,正气本虚,郁而不伸,故常有因情志变化出现关节反复肿胀。

编辑:郝悦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

欢迎扫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网站地址  http://www.zqapn.com//kcyjg/104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