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河北日报
□刘青
冯小军的纪实文学作品《白色的海绿色的海》(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年1月出版)是一部写给青少年的时代楷模故事书。作者用纪实文学手法还原了三代塞罕坝人不畏艰难困苦,坚持绿色发展的精神风貌,讴歌了塞罕坝建设者于平凡之中铸造“奇迹”的创业精神。
作者采用以人带事的写法,逐步推进故事情节发展。书中每个篇章基本都是围绕人物展开,通过讲述典型人物的典型故事,为读者呈现塞罕坝人在不同发展阶段非同寻常的创业经历,字里行间凝结着塞罕坝精神。六女上坝,就是其中的一抹亮色。在塞罕坝,寝难眠,住房只有窝棚和地窨子;食难咽,食物只有莜面和土豆;路难行,出行全是山路,要靠马车进出……但六个坚韧的姑娘还是坚持下来,用稚嫩的双肩担负着与男人同样的重担。
塞罕坝人在平凡的工作中实现了自身价值,最终把自己活成了塞罕坝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林学系的张启恩,听说塞罕坝缺少技术人员,毫不犹豫地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从北京的暖巢来到了冰天雪地的塞罕坝。东北林业大学毕业生刘滨不但自己毅然要求到塞罕坝,还动员同学兼恋人王友兰一起上坝。面对艰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二人写下决心书:誓不言退,坚守塞罕坝20年。从一棵松到百万亩林海,同其他建设者一起,他们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塞罕坝人默默坚守,把忠于职责刻入生命年轮。作为护林员,最具挑战的是到远离人烟的望海楼工作,那里山高风大,用水需要到山沟里去背,最难以忍受的则是孤独寂寞。而塞罕坝护林员陈锐军却“把自己活成一棵树”。陈锐军、初景梅夫妇主动请缨到海拔米的亮兵台望海楼值守,从年到年他们一直坚守在这里,及时、准确地报告了多起火情,没有发生一次漏报、误报。但由于食物单调、远离人烟,他们的儿子长乳牙和学步都晚于同龄孩子,都5岁了,除了“爸爸”“妈妈”别的话都不会说。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初景梅只好带着孩子下山了。陈锐军又和另一名同事在这里从年坚守到年。由于长期在山上工作,每逢下雨天,关节炎、风湿病折磨得陈锐军疼痛难忍,54岁就不幸病逝。正是他们,用宝贵的青春年华换来了林海的安全。
书中23个单元故事貌似单独成篇,实则有着内在关联。它们相辅相成,彼此烘托,作者用清新隽永的语言、真挚充沛的情感、绘声绘色的讲述,巧妙地串联起三代塞罕坝人面对艰难困苦百折不挠、修复生态环境的动人故事,充满艺术感染力。作者在描摹英模人物的同时,还把塞罕坝林场的历史人文、民风民俗以及动植物的描写穿插其间,丰富了该书的内容,增加了它的可读性、趣味性。
从“一棵松”到“一片海”,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看到,那些一茬接着一茬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在沙漠里播种、在石头缝里栽绿的塞罕坝人克服了重重困难,他们就像塞罕坝上的一棵棵树,咬定青山不放松,用青春甚至生命书写了一首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